世良情感网

就在刚刚   以色列刚刚宣布了   7月31日,多国代表退场抵制以色列议长发言。

就在刚刚   以色列刚刚宣布了   7月31日,多国代表退场抵制以色列议长发言。   奥哈纳的挑衅式发言明显针对的是近期英法两国的重大政策转向。就在事件发生的前一周,法国总统马克龙与英国首相府相继宣称,将于今年9月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这一决定背后,是欧洲对以色列持续强硬政策的耐心耗尽。要知道在冲突初期,欧洲国家曾明确支持以色列行使“自卫权”,但随着加沙人道灾难的影像传遍全球——断壁残垣下的儿童、匮乏的医疗物资、挤满难民的临时帐篷——欧洲舆论与政界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   英国竟直接向以色列喊话:若不切实行动以终结加沙惨状并推动可持续和平,英国将在联合国大会之前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欧洲的立场变化其实代表了一种清醒的认知:没有巴勒斯坦的建国权利得到保障,中东的和平永远只是空中楼阁。   讽刺的是,就在奥哈纳发言引发外交风波的前几天,以色列议会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一项极具象征意义的动议,宣称约旦河西岸为“犹太民族历史家园不可分割的部分”,并公开呼吁政府对该地区“实施主权”。   尽管以方辩称动议“不具法律约束力”,但谁都明白这是为未来正式吞并行为铺设政治路基。   这种单方面改变领土现状的企图,直接踩踏了国际社会数十年来围绕“两国方案”形成的共识基础,也迅速招致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伊斯兰合作组织等10个国际主体的联合谴责,声明中严正指出此举“公然违反国际法”。   国际压力不仅来自外交辞令。欧盟委员会近期开始评估部分将以色列排除于“地平线欧洲”科研合作项目的可能性,重点限制以色列在网络安全、无人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参与度。   虽然该提案因成员国分歧暂未通过,但欧盟态度的转向已足够清晰——当以色列持续挑战国际规范时,连传统伙伴的关系都可能重新校准。   国防部长约亚夫·加兰特与战时内阁成员本尼·甘茨等,此前多次公开质疑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决策。甘茨甚至以退出战时内阁相要挟,要求政府接纳其含“战后国际共管加沙”的六点和平方案。   这种高层分裂本质是以色列社会焦虑的投射:随着加沙军事行动陷入僵局,越来越多民众开始怀疑无休止的强硬是否能带来真正安全。   而今年早些时候因司法改革争议爆发的63万人全国抗议——以色列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街头运动——更凸显社会共识的瓦解。   耐人寻味的是,当时内塔尼亚胡的儿子亚伊尔竟指责美国暗中煽动抗议,遭美国国务院直接驳斥。   回头再看那场日内瓦的退场风波,表面看是多国代表对一位议长言论的情绪反应,实则揭示了更深层的国际政治转向:当以色列不断用“主场优势”改写规则时,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用“离场投票”表态。   国际社会或许不会立刻放弃斡旋,但耐心是有限的。若以色列继续将历史悲情转化为排他性主权诉求,恐怕要面对的不仅是几国代表的离席,而是一个时代信任基石的崩塌。 素材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账号 2025-07-31 11:01

评论列表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 5
2025-08-01 11:21
天狂有雨,国狂必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