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高人啊!9.3阅兵前,国务院宣布重大决定,这就是大国风范。 今年九月,北京天安门广场按计划将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 正当外界纷纷猜测何种新式武器会登场时,一则关于阅兵安排的消息,却提前引爆了两岸舆论。北京决定,将正式邀请国民党老兵前来观礼。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典礼邀请,而是一次公开却又难以破解的战略布局。它究竟藏着什么深意,又将如何影响两岸未来的走向? 要看懂这步棋,得先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当年,国共两党虽信仰不同,却在民族危亡之际并肩作战。 无论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浴血死战,还是共产党在敌后开辟的游击战场,都是中华民族抗战史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抗战胜利后,昔日战友反目,最终造成两岸分治的局面。那段共同抵御外侮的历史,也在各自的教科书里,有了不同的解读和侧重。 不过,大陆方面近年来一直在弥合这段历史叙事的裂痕。过去十年,不仅持续向生活困难的国民党老兵发放补助,还将多位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列入烈士名录,甚至在云南等地修建纪念正面战场的国殇墓园。 这些举动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只要是为这个民族流过血,祖国大陆就不会忘记。 其实,早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时,北京就曾邀请过国民党老兵。但在当前两岸关系愈发紧张的背景下,再次发出这份邀请,其分量和时机都更显深意。 那么,当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兵真正踏上北京,亲眼目睹今日中国的景象,会是怎样的场面? 可以想见,当他们看到先进战机划过长空,看到现代化都市的繁华景象,过去那些关于“大陆贫穷落后”的宣传便会不攻自破。这种亲眼所见的冲击力,远比任何说教都来得直接。 进一步看,这不仅是展示实力,更是在传递善意。北京通过这份邀请清晰地告诉台湾社会:在民族大义面前,政治分歧可以暂时搁置。 毕竟,这些最年轻也已年过九旬的老人,本身就是活历史。他们是国共合作抗日的亲历者,他们的到来,本身就是对“抗战胜利是全中国人共同功劳”这一事实最生动的证明。 这张“历史感情牌”打得相当高明,它巧妙地绕开了令人厌烦的政治口水战,转而从两岸民众最底层的共同情感记忆入手,比任何强硬的政治喊话都更容易入心。 这份邀请在台湾岛内也激起了复杂的回响。民进党当局自然有人出面喊话,劝老兵“不要去”,可在民间,许多普通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有网友留言说:“我爷爷就是国民党老兵,他生前总念叨,当年打鬼子的时候,哪里还分什么党派。”这种声音,恰恰反映了历史情感在民间有着跨越党派的生命力。 而这正是北京这步“阳谋”的精妙之处:它让台湾当局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强行阻挠老兵赴陆,无异于向外界承认自己惧怕历史真相、缺乏自信; 可如果放任老兵前来,又等于间接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历史叙事背书。 对于赖清德等一向操弄“去中国化”的政客而言,他们最担心的,莫过于两岸民众之间这种基于血脉和历史的连接感被重新激活。 试想,若真有一位台湾老兵,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望着眼前的盛景,轻轻说一句:“我们当年拼死保卫的国家,今天真的强大了。” 这一幕画面的冲击力,恐怕胜过千军万马,足以刺穿所有关于身份认同的谎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