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为了打压中国发展,日本和德国联合断供高铁车轮,毁掉了中国上亿订单。他们还没来得及得意,就被中国的“应对措施”彻底打脸! “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为了打压中国发展,日本和德国联合断供高铁车轮,毁掉了中国上亿订单。他们还没来得及得意,就被中国的“应对措施”彻底打脸! 高铁跑得多快、多稳,轮子说了算。 这个直径近一米、重三百多公斤的铁疙瘩,看着不起眼,却是高铁的"脚",得扛住整列车厢加乘客的重量,在时速三百公里以上的飞奔中,和铁轨摩擦出上千度的高温,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瑕疵。 1998年德国那趟脱轨的ICE-1列车,就是因为车轮上一个微小的缺口,最后造成上百人伤亡,这事儿让全世界都明白,高铁车轮可不是普通的钢铁零件。 早年间,咱们国家的高铁刚起步,车轮这东西完全指望进口。 日本住友、德国BVV这些企业,在这行做了六十多年,技术攥得死死的,别说看他们的工厂了,连具体参数都藏着掖着。 他们卖一对车轮就敢要六十万,咱们每年光买轮子就得花二十多亿。 就拿京沪线上的列车来说,一天跑三千多公里,两年多就得换一轮,算算这笔账,心里真不是滋味。 更让人窝火的是,2020年前后,国际上的技术封锁越来越紧。 日德先是把一笔八千万美元的订单说取消就取消,后来连轮对材料都不肯卖了。 之前签好的五亿多订单,他们非要提价,谈不拢就放话"给钱也不卖",不少外媒还跟着起哄,说没了进口车轮,中国高铁就得趴窝。 但他们没料到,咱们早就憋着一股劲要自己干。 2008年,马钢就悄悄启动了高铁车轮国产化项目。 那会儿没经验,研发人员对着进口轮子一点点拆,光是画图纸就堆了上万张。 车轮钢的配方是第一道坎,既要强度高,又得韧性好,还得扛住零下六十度的低温冲击,光是调整成分就试了几百次。 生产的时候更严,精镗孔的误差不能超过半根头发丝,稍微差一点就全白费。 2015年,马钢总算搞出了D2轮对,装在复兴号上跑了六十万公里试验,没出一点问题。 这一下,咱们成了少数能自己造高铁车轮的国家。 到2017年,他们拿到了国内第一张CRCC证书,意味着国产车轮能正式上铁路跑了。 2022年,马钢的车轮彻底通过验收,不光能满足国内需求,还开始往外卖,全球市场里三成都是咱们的货。 有意思的是,当年卡咱们脖子的德国BVV和法国瓦顿,后来反倒被中国企业收购了。 现在再看,2018年咱们的国产车轮就装到了德国西门子的列车上,2023年在福厦线试验时,更是跑出了453公里的时速。 2024年元旦,全列用国产车轮的复兴号发车,标志着咱们彻底不用看别人脸色了。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就是中国制造业打破垄断的一个缩影。 从高铁车轮到盾构机,从核磁共振仪到日常用品,很多曾经被国外卡脖子的领域,咱们都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一步步追了上来。 这背后,是成千上万科研人员的日夜攻关,也是国家对自主创新的持续投入。 说到底,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有自己攥在手里,心里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