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对华为的态度,坦诚得直击人心!她直言:华为正遭遇封杀,可这恰恰标志着中国在崛起!全公司都得向华为学,华为永远是我心中的老大哥!唯有强大到让对手不敢发起贸易战,我们才算赢! 在全球经济的牌桌上,当不少中国企业因技术封锁选择埋头避险、甚至噤声时,格力的董明珠却一反常态,频频为漩涡中心的华为高调站台。 这位“铁娘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是生意人间的惺惺相惜,还是藏着更深的盘算? 董明珠在中国企业家圈里,向来是个异数。她执掌的格力是家电制造业的巨头,地位稳固。不过,她的野心显然不只在空调和冰箱。 几年前,她一头扎进手机市场,虽说没能掀起大浪,却也让她对科技圈的门道摸了个七七八八。 然而也正因为这份跨界的洞察,她对华为的看法,就显得格外有分量。 在一次访谈中,董明珠当着华为高管余承东的面,抛出了一句让全场意外的话:“我希望华为做到世界第一的时候,格力是世界第二!”这话听着谦虚,实则透着一股狠劲。 她不是在客套,而是在公开宣告一种站队:在科技突围的赛道上,格力甘愿做华为的“僚机”。在她眼里,华为不是同行冤家,而是值得整个格力学习的“老大哥”。 更有意思的是她对华为困境的解读。当西方制裁大棒挥向华为时,许多人扼腕叹息,有些企业甚至暗自庆幸少了个对手。 董明珠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她直言:“华为被封杀,恰恰说明中国崛起了!”在她看来,这非但不是坏事,反而“很让人兴奋”,因为这证明中国终于有了一家强大到让对手害怕的企业。 这种态度,和那些面对压力便沉默不语,甚至在背后说风凉话的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账,董明珠算得很清:只有当中国的企业强大到让别人不敢轻易动手时,大家才都能有好日子过。 那么,董明珠的这份“偏爱”仅仅是个人情谊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进一步看,这更像是一种战略信号。她将华为的任正非视为“同行者”,这不仅仅是对华为技术的认可,也是格力自身在面临转型压力时的一种姿态。 在技术封锁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内部的竞争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外部的打压才是主要矛盾。这时候,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 董明珠那句掷地有声的设问——“若中国多几个华为,何惧风雨?”——道出了当下许多中国企业家的集体焦虑。 大家心里都明白,缺的不是市场,不是资本,而是真正能卡住别人脖子的核心技术。她的呐喊,其实是希望点燃一种风气: 与其在存量市场里内卷,不如一起去开拓增量,去啃硬骨头,打造更多能代表“中国脊梁”的企业。 而在董明珠带领下的格力,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2015年,格力在空调压缩机升级时遭遇德国机床技术垄断,维修成本高昂且受制于人。董明珠果断决策,每年从利润中拿出20亿元投入机床研发,8年累计投入超200亿元。 这一决策在当时面临巨大压力,但她坚信“德国人能做的,中国人凭什么做不了?” 格力的研发团队从基础材料配比起步,逐步攻克核心部件技术难题。经过8年艰苦努力,格力不仅成功研发出高精度机床,还在2024年将产品出口到欧洲,迫使德国同行降价30%。 格力机床精度达0.002毫米以内,售价仅为德国同类产品的40%,却能加工出镜面级零件。这一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让格力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尊重。 格力的机床技术不仅用于自身生产,还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模具加工、消费电子等领域。2024年,格力智能装备营收同比增长45%,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订单占比高达六成。 董明珠用200亿元砸出了一条中国机床的逆袭之路,让德国老牌巨头们坐立不安。她的决策不仅改变了格力的发展轨迹,更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树立了标杆。 说到底,董明珠的言论,是对华为的声援,更是对所有同行的一次喊话:别再内耗了,也别怕外面的风浪,真正的出路在于敢于担当,联手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