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厉害的皇帝,要我排的话,我觉得宋仁宗排第一。百姓评价他:“百事不会,独会做官家”,为什么呢?北宋你知道的所有的名人基本都是在他在朝时提拔起来的,他死后连村妇和辽国的皇帝都悼念他。 宋仁宗本名叫赵祯,1010年出生,是宋真宗的第六个儿子,也是唯一活到成年的。他妈是李宸妃,一个普通宫女,生下他后就把孩子交给刘妃养。刘妃当了大娘,杨妃是小娘,赵祯从小在她们管教下长大,对亲妈李氏啥都不知道,直到李氏死后多年才听说。他九岁被立为太子,改名赵祯。1022年,真宗死了,他十三岁登基,刘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1033年太后去世,他才亲政。那时候北宋基业稳,但问题不少,像冗官冗兵,土地兼并,边境有辽和西夏盯着。他亲政后,先稳住局面,注重选人用人,不爱折腾大动作。 赵祯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坐龙椅最久的皇帝。他性格宽厚,约束自己,不搞奢华,历史上评价他仁慈过头,有时候显得软弱。军事上,对西夏打了好几次仗,延州、好水川、定川寨都败了,损失大,但后来在庆历和议中,西夏称臣,宋每年给绢银茶换和平,维持了边境安静。对辽也是加岁币,避免大战。内政上,他推行庆历新政,由范仲淹领头,提十大政策,整顿吏治,加强边防,但反对派太多,只搞了一年多就停了。这新政没彻底解决积弊,财政还是吃紧,冗费问题拖着。 百姓说他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就是说他不爱插手小事,却会用人,维持平衡。他重台谏,让官员监督政府,鼓励直言。包拯当开封府尹,铁面无私,处理案件公道。赵祯用他管民生,包拯上书弹劾贪官,赵祯大多听从。范仲淹被他任命参知政事,推动改革,虽失败但留下了影响。欧阳修主持科举,选出苏轼、苏辙、曾巩这些人。苏洵带儿子进京,靠欧阳修推荐出头。王安石年轻时入仕,赵祯派他去地方练手,后来变法的基础就从这来。韩琦、文彦博这些名臣,也在他朝掌权,帮着处理边事。 北宋名人基本在他时代冒尖,唐宋八大家里有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全靠他宽松环境,科举公平,文化才旺。狄青从士兵升将军,带兵打西夏,立功后赵祯赏赐。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基础就在仁宗朝。包拯、富弼这些清官名臣,帮他稳住朝堂。他不杀士大夫,守祖宗法,士风奋发,社会尊师重道。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达,交子发行,商业兴旺。科技也牛,四大发明里有三项:活字印刷毕昇搞的,火药用在兵器上,指南针帮航海。这些东西转化生产力,火箭、火炮在地雷战中发挥作用。 赵祯时代,文化教育最繁荣,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尤其是仁宗朝。文学上,词人柳永、晏殊写出新高度,诗文创新。教育普及,书院多,社会重文。宗教哲学多元,儒学复兴,社会安定。但军事弱,积贫积弱没根治,西夏战争花钱多,财政压力大。他仁慈过头,有时候决策拖沓,朋党之争没压住。新政失败后,问题堆积,给后世埋隐患。总体,他守成有方,太平四十二年,没大乱子。 赵祯晚年体弱,嘉祐八年三月病重,四月死在宫里,享年五十四。他没亲生儿子活下来,早年三个儿子都夭折,只好过继堂侄赵曙当嗣。英宗赵曙即位,继续仁宗政策,但治世没那么长。英宗四年后死,神宗上台,王安石变法开始,试图解决积弊,但引发争议。仁宗遗产是经济文化旺盛,社会稳定,后世史书赞他忠厚,奠定宋基业。但军事外交靠钱买和平,不是长久之计。 他死后,举国哀痛。汴梁罢市,巷子哭声不绝,乞丐小孩都焚纸钱。洛阳百姓罢工哭,山里猎户挂白布。辽国皇帝耶律洪基闻讯,拉着宋使哭,说四十二年没打仗。燕地人哭成一片,辽建衣冠塚悼念。元朝《宋史》说他仁恕,君臣同心,成就盛世。庙号仁宗,是史上第一个用仁的皇帝,谥号长长一串,突出神文圣武明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