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志愿不要只研究大学,不要只研究专业,也不要只研究什么滑档退档。 你要知道的是,对于一个热门专业,为什么大家都推荐它,学好这个专业需要什么能力,你孩子有没有这个能力,然后再决定选不选这个专业。 你要懂的不是平行志愿“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多次检索,一次投档”的道理,这个道理你再懂也没用,解决不了具体问题。你要懂的是这个规则决定了自己应该怎么做,比如怎么设置冲的学校能不被调剂,怎么操作档案才不会被退回到教育考试院。 今天我看到一句话很有启发。它说,如果你看到一颗西红柿,知道它是一种水果,富含维C,这是知识。如果你在路边看到一棵长满西红柿的树,却没人去摘,从而判断出这个西红柿可能有毒,这就是智慧。 在报志愿这件事里,大学什么专业好,这个专业毕业能干啥,往年的录取分数,这些都是知识。它们就像西红柿的营养成分表,是基础信息,很重要。我们必须知道,没有这些知识,报志愿就像盲人摸象。但是仅仅拥有这些知识,也没办法做出最优选择。 知识告诉你某个专业学什么,智慧却要思考计算机真的适合我家孩子吗?他的数学基础好不好?他的性格特质更偏向研究、沟通、动手还是管理?硬让一个热爱艺术的孩子去学纯理科,就像把西红柿硬塞给不爱吃酸的人,即使它再营养,效果也未必好。 知识告诉你某所大学的排名是多少,智慧却要判断这所大学所在城市什么产业比较发达,未来就业机会多不多,这个学校的优势学科是否契合未来的产业趋势,它的学风氛围是否与咱家孩子成长节奏匹配。看到名校这颗诱人的果子,也得想到它生长的土壤和环境是否适合你家孩子。 知识告诉你去年某个专业很热门,智慧却要预见4年之后,当孩子毕业时,这个专业的就业市场会不会饱和,新兴领域在哪里,社会需求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盲目追求当下的热门,就像看到路边没人采摘的诱人果子就冲动去摘,风险可能更高。 智慧要求我们看得更远,思考趋势。知识告诉你冲稳保的策略,智慧却要懂得取舍和动态调整。当一个学校的专业组过于复杂,有可能让你选不到喜欢的专业时,要果断放弃。一个保底的学校,即使不是你喜欢的,也得放在那儿。 所以,报志愿的核心挑战就在于如何将冰冷的知识转化成充满洞察力的智慧决策。知识是知道有什么果子,而智慧是知道哪颗果子最适合自己摘,并且还要判断它是否真的安全可靠。希望我们都能用智慧的眼光为孩子摘下一颗真正属于他的饱满又安全的人生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