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5年,为了让荷属圭亚那独立,荷兰哭着求着,几番讨价还价后支付了35亿荷兰盾

1975年,为了让荷属圭亚那独立,荷兰哭着求着,几番讨价还价后支付了35亿荷兰盾,总算把荷属圭亚那改成了苏里南。 1975年,老牌殖民帝国荷兰,就对自己的殖民地荷属圭亚那干了这么一出“赔钱送神”的奇葩事。 这得从二战后说起,那时候,全世界都在闹独立,殖民地纷纷甩开宗主国自己过。但荷属圭亚那这地儿,南美洲北边一小块,人民似乎没那么着急。毕竟,当荷兰的海外省民,有个天大的好处——可以随时拎包入住宗主国荷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荷兰经济不错,福利也好,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荷属圭亚那的人们。他们拿着荷兰护照,坐上飞机,就能去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找工作,享受欧洲的生活。 一开始人少,荷兰还挺欢迎,觉得是自家国民,来就来呗。可到了70年代初,事情变味了。石油危机一来,荷兰经济也扛不住了,工作岗位紧张,社会福利压力山大。这时候,从圭亚那来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排外情绪悄悄抬头。 当时的荷兰政府,是以工党领袖约普登厄伊尔为首的左翼联合政府。按理说,左翼政府最讲究“世界人民大团结”,但他们也是精明的政治家。登厄伊尔政府算了一笔账:维持着这么一个远在天边的殖民地,每年要花不少钱,更要命的是,这简直成了一个无底洞,那边的人正源源不断地往国内跑,长此以往,社会矛盾非得激化不可。 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快刀斩乱麻:让荷属圭亚那独立! 你独立了,就跟你我不是一个国家了。到时候再想来荷兰,就得按外国人的规矩办签证,不能想来就来了。 这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荷兰人就兴冲冲地跑去跟圭亚那的领导人谈:“嘿,兄弟,独立吧!自由的滋味多美妙啊!” 结果,圭亚那当时的领导人亨克阿龙一听,人都傻了。我们这儿没几个人闹独立啊,怎么宗主国上赶着要“踹”我们走?圭亚那国内的民众也炸了锅,分成两派。一派觉得,独立挺好,自己当家作主;另一派则觉得,跟着荷兰有肉吃,干嘛要分家?万一以后过得不好,连个退路都没了。 眼看圭亚那这边犹豫不决,荷兰那边急了。登厄伊尔政府心里那个苦啊,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为了说服圭亚那,他们开始加码,展开了“金钱攻势”。 “独立,我们给钱!” 圭亚那这边扭扭捏捏:“嗯……这个……独立后我们发展不起来怎么办?” “没事!我们给你们一大笔发展援助资金!” “给多少?” 荷兰一咬牙,开出了一个当时震惊世界的价码:35亿荷兰盾。 35亿荷兰盾在1975年是什么概念?那时候荷兰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就1800亿盾左右。这笔钱,相当于荷兰全国人民白干一个多星期的钱,全都送给圭亚那了。 几番讨价还价下来,面对如此“诚意”的“分手费”,圭亚那的精英们最终还是同意了。1975年11月25日,荷属圭亚那正式独立,改名为“苏里南共和国”。荷兰人总算松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荷兰人万万没想到,他们亲手导演了一出“我预判了你的预判”的魔幻剧情。 就在独立前夕,消息传开,那些本来就担心独立后生活水平下降的苏里南人,彻底慌了。他们抓住最后的机会,赶在国籍法变更前,疯狂涌向荷兰。据统计,在独立前后那段时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苏里南人口,大约20万人,跑到了荷兰。荷兰政府想用独立来关上移民大门的算盘,结果在门关上的前一秒,涌进来了史上最大的一波洪流。 这一下,荷兰人是哭笑不得。花了35亿巨款,非但没立刻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了。 先说苏里南。拿到这笔巨款后,日子过得怎么样呢?说实话,不太好。独立后没几年,国内就发生了军事政变,后来又打了内战,政局长期不稳。那35亿盾的“启动资金”,在贪腐和管理不善中,很快就消耗得差不多了,并没有给国家带来脱胎换骨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里,苏里南的经济就靠着当年荷兰人留下的铝土矿和后来发现的金矿过日子,日子过得紧巴巴。 而苏里南的命运迎来了惊天逆转。它的近海,发现了储量惊人的世界级大油田! 国际能源巨头,像道达尔、埃克森美孚,都跑来合作。根据最新的勘探报告,苏里南-圭亚那盆地的石油储量,可能高达数百亿桶。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在未来几年,苏里南将成为全球GDP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当年的穷亲戚,马上就要变成富得流油的“石油土豪”了。 回头再看荷兰,当年花35亿“甩掉”的包袱,现在突然变成了“聚宝盆”。不知道当年的那些荷兰政治家,如果地下有知,会不会气得捶胸顿足? 当然,对现在的荷兰来说,这可能也只是一段有趣的谈资。那批涌入荷兰的苏里南移民,经过半个世纪的融合,已经成为荷兰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后代,在荷兰各行各业发光发热。荷兰也因此成了一个更加多元和包容的社会。当年那个棘手的社会问题,被时间慢慢消化了。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3
用户10xxx13 2
2025-08-02 05:34
wpa
玉哥
玉哥 1
2025-08-02 04:05
感觉荷兰红灯区都是这批人及他们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