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时茂给陈佩斯转了100万,附了条消息:‘钱不多,能帮衬点是点。’陈佩斯看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他知道,老兄弟这是怕他为难。 朱时茂和陈佩斯是老搭档,感情深厚。 前些时候,朱时茂知道陈佩斯拍电影遇到困难,就悄悄转了100万元给他,还写了几个字表示钱不多,能帮一点是一点。 陈佩斯看到这条消息,心里一阵暖流涌上。 他明白老兄弟的意思,是怕他面子上过不去,才没有多说什么。 朱时茂转完钱就把手机收起来,没有打电话,也没有发长语音。 他的举动非常自然,就像他们几十年前在春晚后台,随手递瓶水那样简单实在。 当时陈佩斯正在为电影《戏台》发愁。 这部片子讲述的是戏曲故事,投入很大心血,结果预售票房只有14万元,连场地的租金都不够付。 更糟糕的是,投资方临时撤资,理由是戏曲题材难赚钱,费力不讨好。 陈佩斯已经把自己的房产抵押出去,换来了1000万元应急资金,但也仅够支持两周的拍摄开销。 朱时茂太了解陈佩斯的性格。 从年轻时候在部队文工团一起当演员起,陈佩斯就是个极其认真的人。 为了排一出快板戏,他能三天三夜抱着竹板待在排练室,吃饭都得靠同事从食堂带馒头。 后来他们一起上春晚演小品,每次道具都要跑旧货市场淘,只为追求真实的生活气。 陈佩斯总说观众一眼就能看出假的东西。 这次拍《戏台》,他准备了整整八年。 从话剧巡演开始,到电影筹划结束,他跑遍了全国的戏曲研究院,剧本反复修改20多次,手稿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了其中的艰辛。 在电影片场,所有人都领教过陈佩斯的倔强。 一场戏的戏服云纹不小心绣错一针,他就让绣娘拆了重绣,强调老戏班的规矩不能破,错了就是对祖宗不敬。 道具组找来新竹筐,他觉得太新了不像样,就带上团队开车去郊区收了20多个旧筐。 他还挨个闻这些竹筐,说只有装过粮食晒过太阳的,才能演出那种烟火气。 一场雨中戏拍了十几遍,70岁的他不顾雨水浇透身子,爬到监视器上看画面。 直到雨丝斜落的角度和石板上的水花完美呈现,他才点头叫停。 演员黄渤进组时,也做出了意外之举。 他把片酬合同直接推回去,一分钱都没要。 之前他刚推掉一档热门综艺,为此赔了一大笔违约金。 陈佩斯告诉他片酬真的不高,黄渤就笑着说这四个字——戏比天大。 为了演好电影中的老生唱腔,黄渤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去公园吊嗓子。 有些唱词的韵脚特别难掌握,他就反复练习,连嗓子都喊哑了,说不出话来。 他只能拿笔记本和人交流,天天写个不停,片场的场工都知道他的笔记本比剧本厚得多。 电影上映时并不顺利。 排片表上全是午夜场,票房起价只有14万元。 影院的人私下议论,给这电影的排片不过是在照顾情怀。 首映那天,陈佩斯站在影院后排,看到观众席坐得满满当当,还有人搬来小板凳坐过道。 几位老人跟着片中台词哼起京剧。 散场后,有人擦拭眼泪追忆起小时候在村口看戏的时光。 陈佩斯悄悄转过身抹了抹眼睛,内心百感交集。 后来,事情发生了惊人变化。 观众口口相传,把这部电影介绍给更多朋友。 午夜场的票慢慢卖完,观众们纷纷在网上分享感动。 有人评论说戏里的每块砖都有故事,排片率从最初的5%升到了20%。 有些年轻人带爷爷奶奶去看第二遍,老人看懂了戏曲的门道,年轻人也读懂了戏外的深厚人情。 网上的短视频平台火了黄渤的唱词片段,播放量达到上亿人次。 大家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好戏。 票房一路攀升到8000多万元,网络评分超过9分,比那些砸大钱的明星大片高出不少。 朱时茂专门来看这部电影。 他和陈佩斯在影院门口见面,谁也没提票房数字或那100万汇款。 俩人就一起站着,像几十年前演完小品后台吃盒饭那样自然。 朱时茂注意到电影里那把胡琴,跟当年文工团的道具非常相似。 陈佩斯露出微笑,告诉他自己特意仿制了那把琴,连琴轴的包浆都做成一模一样。 从预售14万元到票房8000多万元的转变,说明真正的观众不傻。 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谁在用心做事,谁在敷衍了事。 现在荧屏上充斥着虚浮的美颜脸和无味的剧情,反倒是一部能让人看完还琢磨回味的老戏,显得格外珍贵。 这不只值回了票价,更让人佩服那份坚持到底的精神头。 像李雪健拍《横空出世》时,自备咸菜在戈壁滩苦熬,为角色瘦脱了相,那些镜头里的憔悴不是演的,是真熬出来的。 好作品就像陈年老茶,初时不显山露水,慢慢品的人多了,茶香自然就散出来。 朱时茂和陈佩斯的故事,是老朋友间最实在的支持。 在娱乐圈里争名夺利常见,但这种不论输赢始终如一的交情,才最让人温暖。 不管多难,只要肯下笨功夫,真本事终究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