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俄罗斯初心已变,说白了,起初俄罗斯要打乌克兰的原因是,乌克兰想加入北约,威胁到俄

俄罗斯初心已变,说白了,起初俄罗斯要打乌克兰的原因是,乌克兰想加入北约,威胁到俄罗斯安全,所以必须打。可打着打着,事情就变味了,俄罗斯不光占了乌东四个州,现在还继续往前推,甚至国内有人开始嚷嚷要重建"大俄罗斯"。这场仗,早就不是当初说的"自卫"那么简单了。   俄罗斯起初打乌克兰,确实是冲着北约东扩的威胁去的。当年苏联解体后,北约说好不往东挪一寸,结果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全被拉进群,甚至2008年还公开说乌克兰“未来能加入”。   普京在2022年动手前,反复提安全草案,要求北约停止东扩,可美国直接拒绝,还说“有权在乌克兰部署导弹”。这种步步紧逼下,俄罗斯出兵的逻辑很直接:乌克兰要是成了北约桥头堡,莫斯科的战略缓冲就没了,家门口随时可能架起导弹。   但打着打着,事情就不对劲了。原本说“去军事化、中立化”,结果俄军不光占了顿巴斯,还把赫尔松、扎波罗热也吞了,甚至搞出个“入俄公投”,直接把乌东四州变成俄罗斯领土。   更微妙的是,国内开始有人嚷嚷“重建大俄罗斯”,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不少政治人物公开提“历史领土论”,把克里米亚、顿巴斯甚至哈尔科夫都划进“俄罗斯世界”的范畴。这种转变,表面看是战场上的得寸进尺,实则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调整。   为啥会变?首先是战争初期的挫败。2022年俄军想速战速决,结果基辅战役打成僵局,后勤车队在乌克兰乡间抛锚,合成营战术水土不服,光遗弃的坦克装甲车就够乌军装备一个旅。这种溃败让俄罗斯明白,靠闪电战逼乌克兰妥协没戏,只能退而求其次,巩固已占领土。   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对控制黑海至关重要,尤其是扎波罗热核电站,掌握这里等于捏住了乌克兰电力命脉。与其说是扩张,不如说是为谈判加码——你不答应条件,我就赖着不走。   其次是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发酵。战争开打后,俄罗斯社会出现明显的“动员化”倾向,媒体天天播乌军“虐待俄族”的画面,民间对“收复失地”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些议员甚至翻出沙俄时期的地图,声称乌克兰东部“历史上就是俄罗斯的”。   这种情绪反过来影响决策,普京虽然公开否认“重建帝国”,但为了维持国内支持,不得不默许部分激进主张。比如乌东四州公投时,俄罗斯境内设立投票站,让移居的民众也参与,这种操作与其说是尊重民意,不如说是用程序正义包装领土扩张。   再者,西方制裁的反噬效应也在起作用。欧盟切断能源合作后,俄罗斯GDP虽然没崩盘,但经济结构被迫转向内需和东方市场。乌东地区有丰富的煤炭、钢铁资源,控制这里既能缓解制裁压力,又能为军工复合体提供原材料。   更关键的是,西方冻结俄海外资产、支持乌克兰反攻的做法,让俄罗斯觉得“妥协换不来安全”,只能通过扩大控制区来增强谈判底气。就像梅德韦杰夫说的,“每一次最后通牒都是战争威胁”,这种对抗心态下,俄罗斯只会越打越狠。   最讽刺的是,国际社会的反应反而强化了俄罗斯的防御姿态。联合国大会不承认公投结果,美国拉着北约加速军援乌克兰,这些压力让俄罗斯产生“被包围”的危机感。为了打破孤立,俄罗斯开始强调“多极世界”,把乌东并入版图视为对抗西方霸权的象征。这种逻辑下,战争不再是单纯的安全防御,而是上升为“文明对抗”——俄罗斯要捍卫的不仅是领土,还有“俄罗斯世界”的价值观。   现在回头看,这场战争早从“自卫”变成了战略博弈。俄罗斯从最初的安全诉求,一步步滑向领土扩张和意识形态输出,背后既有战场形势的倒逼,也有国内政治的裹挟,更有国际环境的推波助澜。   就像当年沙俄用条约割走中国东北,如今俄罗斯用公投吞并乌东,手段不同,但逻辑一脉相承:当外部压力大到窒息时,强权总会选择用扩张来寻找喘息空间。   而这种选择的代价,最终都要由普通百姓来承担——乌克兰的难民潮还在蔓延,俄罗斯的年轻人还在前线送死,这场变味的战争,早已偏离了“保卫祖国”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