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面白旗”举起,俄罗斯终于看清,关键时刻谁才是真朋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7月29日的一番表态,直接把国际舆论场炸开了锅,他公开将中国、朝鲜、伊朗称为俄罗斯的“盟友”,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莫斯科首次用如此明确的词汇定义三国关系。 就在佩斯科夫发声前三天,俄罗斯国家杜马刚通过法案,允许用没收的西方资产补偿俄企损失;欧盟却为是否动用俄央行冻结资产吵得不可开交。 德国经济部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俄德“影子贸易”规模反而比战前增长12%,所谓“彻底脱钩”的童话,早被现实戳得千疮百孔。 当G7国家还在为第12轮制裁条款扯皮时,俄罗斯的贸易版图早已完成乾坤大挪移,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前6个月中俄贸易额突破1380亿美元,相当于2021年全年总量的1.8倍。 莫斯科交易所人民币日均交易量从2022年的30亿飙升至如今的450亿,卢布-人民币直接结算占比突破65%。 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军工厂里,中国制造的数控机床正以每周三条生产线的速度扩容,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7月刊发的照片显示,罗先特区至哈桑的铁路专列日均发车量同比增加30%,卫星影像里俄罗斯远东军火库的扩建工程已持续18个月。 8月1日启动的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参演舰艇数量创下历年之最,俄太平洋舰队倾巢出动,包括两艘“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中国海军则派出055型驱逐舰编队。 值得玩味的是,演习区域覆盖日本海至鄂霍次克海,恰好是美日“利剑”军演的惯用场地。 伊朗军事观察网曝光的照片显示,俄军现役“柳叶刀”无人机已采用伊朗研发的复合材料发动机。 而在顿巴斯前线,乌军缴获的朝鲜122mm火箭弹生产日期均为2025年第二季度,说明平壤的军火输送从未间断。 柏林智库MERICS追踪发现,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对俄出口的精密仪器同比增长214%,其中60%经由哈萨克斯坦中转。 欧盟边境管理局报告称,爱沙尼亚口岸查获的“中国产机床”走私案,有83%最终流向俄罗斯军工复合体。 更让西方如鲠在喉的是能源合作,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刚与中石油签署协议,未来三年将通过“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增供500亿立方米天然气。 这个节骨眼上,波兰突然宣布暂停接收俄过境石油,却被曝出正通过土耳其油轮间接进口俄油。 普京确定出席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这将是他在西方制裁后首次访问非前苏联国家。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专家安德烈·科尔图诺夫在《生意人报》撰文指出:“当美元体系成为制裁武器时,金砖国家的本币结算网络就是最好的防弹衣。”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中俄军演启动当天,印度突然宣布退出“印太经济框架”谈判,新德里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专家指出:“当‘全球南方’国家看到制裁反而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地缘政治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这场持续三年的制裁与反制裁博弈,正在改写21世纪的大国互动规则,当SWIFT系统变成政治工具时,跨境支付的本币结算就是最硬核的反击;当“长臂管辖”沦为常态时,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才是真正的安全阀。 莫斯科街头华为旗舰店排起的长队,或许比克里姆林宫的声明更能说明问题,所谓“国际孤立”,从来都是伪命题。 (信源核查) 克里姆林宫官网声明 中国海关总署2025年6月贸易数据 德国经济部《俄德贸易监测报告》 《生意人报》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