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视察北方舰队期间抛出的"联合国共管乌克兰"提案,将俄乌冲突推向新的战略拐点。3月27日,克里姆林宫宣布不再承认泽连斯基政权合法性,并提议与中美欧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乌克兰临时管理机构,这一打破常规的外交攻势,瞬间引发全球政治地震。
普京的提案直指乌克兰宪法漏洞,泽连斯基原定于2024年5月结束的任期,因战时状态无限期延长。俄方援引国际选举观察组织数据称,全球83%的国家在战争期间维持选举机制,乌方推迟大选缺乏法理依据。
与此同时,俄国防部公布最新战场态势图显示,俄军已控制卢甘斯克99%区域,并在扎波罗热方向建立纵深15公里的防御工事。
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伊万诺夫分析,俄军每天消耗4.3万发炮弹的碾压式火力,为其外交提案提供了底气。卫星图像证实,俄控区内的马里乌波尔、梅利托波尔等城市,正在重建与俄本土接轨的行政体系。
俄方提出的"科索沃模式2.0"方案暗藏三重布局:首先将顿巴斯四州与克里米亚纳入国际监管,架空基辅治权;其次在过渡期培植亲俄政治力量;最终将西方制裁与和平进程捆绑谈判。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既能分化美欧立场,又可缓解国内经济压力,俄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月军费支出已占GDP的7.2%。
白宫在提案曝光4小时内紧急回应,重申"乌克兰主权不容交易",但未排除与俄对话可能。这种矛盾态度折射特朗普政府的困境:既要安抚国内鹰派,又需兑现"结束战争"的竞选承诺。五角大楼内部文件显示,美国对乌军援库存仅能满足45天高强度消耗。
德国总理朔尔茨私下向成员国透露"需考虑现实地缘平衡",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坚持主张"任何协议不得损害乌领土完整"。这种分歧导致欧盟对俄第13轮制裁清单缩水40%,能源禁运条款被悉数删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重申"尊重各国主权与联合国宪章",既未直接支持俄方提案,也未追随西方谴责。这种审慎立场背后是务实考量,据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中乌农产品贸易额逆势增长23%,敖德萨港仍承担着中国对欧60%的粮食中转。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专家彼得罗夫指出,普京选择此时打出"联合国牌",意在测试国际社会对战后秩序重构的容忍度。随着俄军T-14坦克群在哈尔科夫方向完成集结,这场外交博弈的窗口期可能比预期更短。
当基辅街头贴出第18轮征兵告示时,布鲁塞尔正紧急磋商价值500亿欧元的乌克兰重建基金分配方案。这场牵动世界格局的较量,正在枪炮与谈判桌的共振中,书写着21世纪地缘政治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