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1年,开国元帅陈毅和夫人张茜,同女儿陈姗姗合影留念。合影第二年,陈毅离世,

1971年,开国元帅陈毅和夫人张茜,同女儿陈姗姗合影留念。合影第二年,陈毅离世,1974年,张茜离世。就在临终前,张茜特意交待3个儿子:待妹妹结婚后,你们才能分家。 

陈珊珊是老陈家最小的闺女,生在1950年和平日子开始的时候,爹妈盼了许久才得来这个女儿,"姗姗来迟"的名字藏着两口子的欢喜。

作为开国元帅家里唯一的姑娘,她从小就被全家人捧着宠,老帅在外头是威风凛凛的大首长,回家对着小闺女就软和了眉眼,连拍照片时脸上都挂着藏不住的笑。

母亲教孩子素来严格,却对珊珊格外上心,这孩子打小透出股子伶俐劲儿,唱曲儿跳舞学得像模像样。

后来小姑娘长大了点,爹妈在安排孩子前程上却想到两岔去了,张茜总觉得女儿该搞文艺,那身灵气放外交场上可惜了。

但陈毅琢磨不一样,他指着地图对闺女说:"国家现在缺的是懂外国话的人啊。"这话在珊珊心里生了根,小姑娘骨子里慕强,最崇拜的就是父亲,干脆利落地选了外语这条路。

安稳日子没过多少年,1960年代末乱了起来,珊珊明明在外语学校学得拔尖,硬是因着家庭出身堵了外交的路,被送去北京军区医院当护士。

小姑娘没哭没闹,白天给病人挂吊瓶、整理病历,夜里回到宿舍就掏出英语书偷偷学,有人看见她晚上蹲在楼道借着灯光念单词,也不去劝,这时候的北京城,能忍住不哭的人就不容易了。

1972年春天来了,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留学名单时,看到材料里"陈毅之女"四个字,当即点了头,可就在喜讯进家门的当月,陈元帅熬尽最后气力走了。

临走前,张茜默默抱出丈夫收着的原版英文书塞进女儿行囊:"别辜负你爸的念想。"女儿登上赴英飞机时,望着舷窗外翻涌的云,捧着的书本上还有母亲手心的温热。

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那些年,成了珊珊最孤独也最富足的日子,她拼命读书,图书馆最后走的常常是这个中国姑娘。

然而母亲病重的电报来得急,1974年珊珊请下假赶路,人还没出欧洲就传来噩耗,终究差了一步,守着越洋电话的哭腔里,她抓着话筒反复说"对不起妈",连宿管老太太都摇着头红了眼眶。

学成回国进了外交部翻译室,珊珊才真活开了,从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同声传译舱,到日内瓦裁军谈判会场,她渐渐显露出老陈家骨子里的利落劲儿。

2000年头上,她被派往爱沙尼亚当大使,成了中国最早一批驻外女大使,在东欧那片冷清地方,她把外交官当成了绣花工,办国画展、开汉语课、带当地学生跳秧歌,爱沙尼亚总统夫人都成了她茶室常客。

使馆秘书私下说:"跟着陈大使办事怪,有时温声细语地劝人,倒比拍桌子管用。"

珊珊的感情在英伦就开花结果了,她留洋时遇见的同学王光亚也是外交部派去的,江苏普通工人家庭出来的小伙子,凭着真本事考上上海外国语学院。

两个在异乡奔前程的年轻人互相照应,书堆里生出了情意,1977年两人回国成婚,家里兄长为这事没少操心,那会儿正艰难,邓小平听说老战友女儿要办事,本想掏腰包帮衬。

可她的三个哥哥记着母亲遗命,硬是从自己工资里凑钱,给小妹风风光光办了婚事,张茜要是看见婚礼上儿子们围着妹妹团团转的样子,准能笑出声来。

往后三十余年,外交场就成了两口子的主场,珊珊跟着丈夫走纽约、上日内瓦,2005年那次联合国呛日本"入常"的大场面,她站在王光亚身后压阵脚,递小纸条的利索劲儿透着沙场老将的底气。

退休后有人问夫妻相处的门道,她笑着摆弄茶杯:"过日子哪有模板?我家那位念文件累得睁不开眼时,我就给他哼段《沙家浜》,小时候我妈教的底子还在呢。"

晚年的珊珊很少露面,倒是整理了不少外交史料,有人在她家书架上翻到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是钢笔抄的陈毅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旁边贴了张小纸片,娟秀的字迹写着:"爹的书房地图边总压着新译的论文。"后来去参观的人发现,书桌上还真铺着巴掌大的世界地图,五大洲轮廓描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