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月入3000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白岩松反问专家:如果月入3000就算中等收入,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4亿,为什么好多人都拒绝承认自己已经进入中等收入人群? 李实教授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说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标准是绝对的,基于2017年物价。白岩松在《新闻1+1》节目上反问,为啥很多人不承认自己中等。专家解释,标准只看收入,没算支出压力。教育医疗住房三大开销重,很多人刚达线就扛不住。 地区差异大,东部如浙江占比60%以上,西部甘肃不到20%。农村多低收入。统一标准忽略地方成本,小城3000块能过得宽裕,大城勉强温饱。 民众期待不只是钱数,还包括社会地位和安全感。房子租的,病了扛,孩子补课咬牙,工作怕失业,跟中等想象差远了。 节目里插街访,年轻人说3000在北京仅够吃喝,中年人叹培训费上千。白岩松总结,数字达标,生活质量跟不上,认同感没了。 李实同意,群体内分化,有人轻松有人勉强。发达国家也这样,大众不自认中等。标准公平却不接地气,民众账本清楚,收入难敌压力。 国家想扩群体到一半人口,好心思,但现实教育费年几万,医疗几千,住房首付攒不上。物价涨比工资快,购买力跟20年前1000块差不多。 农村转城市,收入升成本也窜,没改善。专家看数据,百姓看日子,对不上账。白岩松问出心声,啥时中等能让人活松快,不光数字好看。 节目播出后,网络炸锅,网友热议标准合理性。2023年李实访谈更新数据到4.6亿,重申标准重收入非支出,呼吁扩到半数。 国家推减税补贴控房价,2024年科研经费3万亿,推动创新,群体预计15年超8亿。政策落地,降低税率增住房供给。 李实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指导学生,写报告,出新书分析差距,推动交流。去浙江大学讲课,分享研究。白岩松主持节目,关注民生,采访运动员,继续央视评论。 2025年央视调整,他让位新人,但参与重大报道,写书记录见闻。两人职业稳,群体规模增,但民众感受需时改善。国家调研基层,调整举措。话题持续,反映收入分配痛点。 这几年,国家政策不停调,减税降费,补贴教育医疗,控房价,想让中等群体真壮大。数据上4亿到4.6亿,目标8亿,可老百姓还是觉得3000块紧巴巴。 地区差距拉大,一线城市成本高,二三线相对松。专家如李实分析,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需缩小。白岩松节目追问,戳破泡沫。 民众不认中等,不是矫情,是生活压力实打实。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花销层层加码。医疗改革推进,但大病仍贵。住房限购限贷,年轻人买不起。 物价稳中升,工资追不上。农村进城务工,收入涨但社保教育跟不上。群体扩充好,但需配套措施。国际比,发达国家中等占比高,福利强。中 国正赶,路长。专家建议,提高最低工资,完善社保,推职业教育。媒体如白岩松放大声音,推动讨论。未来,群体不只数字,还得生活质量上台阶。 后续,国家统计局定期发布数据,2025年中等收入群体或达5亿。政策细化,如个税改革,起征点调高,专项扣除增。住房公积金覆盖广,租金补贴试点。
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
【783评论】【3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