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一男子父亲突发疾病,男子发现120到达需要十几分钟,他查看网约车,平台

烟雨评社 2025-08-08 11:14:13

江西吉安,一男子父亲突发疾病,男子发现120到达需要十几分钟,他查看网约车,平台显示仅三分钟,他下单后电话告知司机,有个病人需稍等,待男子与母亲将父亲费力搬下楼后,发现司机因超时取消订单,男子随后赶紧拨打120将父亲送往医院救治,经过抢救,手术后仍处于瘫痪和失语状态。男子认为司机突然取消订单才延误了父亲治疗,要求赔偿。平台:等待6分钟后取消符合标准! 在江西吉安,一个网约车订单的取消,可能彻底改变了一位老人的命运,事情得从杨先生父亲的突然晕倒说起。 面对万分危急的状况,杨先生第一时间拨打了120,得到的答复却是救护车十几分钟后才能到。对于脑出血的病人,每一秒都是黄金。这漫长的等待,让他心急如焚。 情急之下,他想到了网约车。平台显示,附近有辆车,3分钟即达。这仿佛是一线生机。杨先生和母亲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才把昏迷的父亲弄上轮椅。也就在这时,司机的电话来了,杨先生焦急地解释:“家里有病人,麻烦稍等一会。” 等他们费尽力气把父亲挪到楼下,那辆被寄予厚望的车已经不见了,电话也再打不通。手机屏幕上“订单已取消”几个冷冰冰的字,把他刚刚燃起的希望彻底打碎。虽然父亲最终被送到了医院,却永远失去了语言能力,半身瘫痪。 对于那位网约车司机来说,这事再正常不过。他准时到达指定地点,按平台规则等待,时间一到就取消订单走人。一句模糊的“家里有病人”,可能是一场虚惊,也可能是一趟无尽的麻烦。 对于一个靠开车谋生的普通人,拉一个危重病人意味着什么?万一在车上出了事,谁来负责?再加上过去可能遇到过的“说等两分钟,结果等半小时”的经历,让他做出了最符合自身利益和平台规则的选择。 网约车平台的回应直接又明确:司机10点12分到达,10点18分取消,等待满6分钟,完全合规。平台也强调,杨先生下单时没备注,通话中也没说明是“危重病人”,所以系统和司机都无法预判情况的极端紧急性。 平台能做的,仅仅是“记录司机行为”,赔偿无从谈起。这番回应滴水不漏,将责任牢牢框死在服务合同里。 法律的天平,也摆得没那么明白。首先,这单生意到底算不算开始,就说不清。它是乘客下单就生效的“承运合同”,还是一个要等双方见面才算数的“预约合同”?这直接决定了司机的义务从哪里开始。 即使算承运关系已经开始,《民法典》里“承运人应尽力救助急病旅客”的条款,也面临一个关键难题:司机到底“知不知道”乘客是急病旅客?一句“家里有病人”,在法律上足以构成“明知”吗?更何况,法律讲的是“谁主张,谁举证”。 杨先生要想索赔,就必须拿出权威医学证明,论证司机取消订单耽误的那几分钟,和父亲最终的瘫痪失语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事很快捅到了网上,舆论也立刻分成了两派。一派人严厉谴责司机,认为他这就是“见死不救”。他们觉得,就算要取消,也该再打个电话告知一声,这种悄无声息的离开,冷漠得让人心寒。 不过,另一派人则对司机表示了理解,认为不能拿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面对未知的巨大风险,保护自己是本能。救死扶伤是120的职责,把这副重担强加给网约车司机,并不公平。 就连求助的杨先生,得到的也不全是同情。人们理解他救父心切,但也有些人质疑他放弃等待救护车转而叫网约车的决定,甚至怀疑他事后索赔的动机。 说到底,这似乎是一场沟通的悲剧。如果杨先生在电话里多说一句“我父亲快不行了,求你等等”,或者司机能多问一句“病人情况紧急吗,需要我帮忙吗”,结局或许就会完全不同。 信源:闪电新闻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