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廖昌永读大学时,宿舍有人丢了钱,他们一致怀疑是廖昌永。廖昌永气不过准

古今漫谈 2025-08-08 13:59:11

1988年,廖昌永读大学时,宿舍有人丢了钱,他们一致怀疑是廖昌永。廖昌永气不过准备拿菜刀去和造谣的人同归于尽,但一个人的劝阻救了他的一生。

那年秋天,四川农村小伙廖昌永攥着皱巴巴的录取通知书,背着蓝布包袱踏进上海音乐学院。

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不会想到,未来二十年间他将从专业倒数逆袭成国际声乐大师,更不会料到这段求学路会遇上改变命运的恩人与伴侣。

那年头考音乐学院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廖昌永前脚在四川音乐学院碰了钉子,后脚又在中央音乐学院栽了跟头。

第三次背水一战报考上音时,成都考区百来号人里就他一个被录取。

收到通知书那天,小伙子在田埂上连翻三个跟斗,震得稻穗簌簌直落。

揣着三个姐姐凑的学费,穿着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廖昌永坐了两天两夜绿皮火车。

九月上海的柏油马路烫得能煎鸡蛋,他光脚站在音乐学院门口,抬头望着八层高的教学楼直发愣——老家最高的房子不过两层土坯房。

现实很快给这个川娃子泼了盆冷水,同窗们穿着时兴的的确良衬衫,抽屉里塞着进口巧克力,他每月生活费得分三次从老家邮局汇来。

专业课上更露怯,城里同学早学过五线谱,他连钢琴键都认不全。

每到饭点,总揣着搪瓷缸躲到琴房后头,就着白开水啃咸菜疙瘩。

那年深冬闹了场风波,宿舍里有人丢了半个月饭钱,六双眼睛齐刷刷盯着廖昌永床铺。

城里同学背地里嚼舌根:"穷山沟来的,保不齐手脚不干净。"

这话传到当事人耳朵里,急红了眼的川娃子摸黑翻出厨房菜刀,被闻讯赶来的声乐老师罗魏拦腰抱住。

老教授硬拽着他唠了半宿:"真要剁人,你这副金嗓子可就废了。"

打这以后,廖昌永彻底成了独行侠,琴房管理员发现,有个瘦高个儿学生天天赶早来占琴房,熄灯铃响三遍才摸着黑回宿舍。

功夫不负苦心人,期末考试放榜时,原先吊车尾的名字愣是挤进了前三甲。

在大二那年秋分,每月初八,传达室准时有张五十元汇款单,汇款人栏空着,附言永远写着"多买点菜"。

这笔救命钱让廖昌永熬过了最艰难的三年,直到1991年毕业典礼上,他瞅见女友王嘉的听课笔记,才惊觉那娟秀字迹跟汇款单上的如出一辙。

说起这对夫妻的缘分,得提到王嘉父母。

两位老人是成都机械厂的退休职工,听说准女婿凑不出学费要卖祖屋,二话不说掏了积蓄。

婚礼当天,老丈人拍着女婿肩膀撂下话:"咱们不图你家当,就相中你这股子拼劲。"

成名后的廖昌永在央视节目里回忆,太太王嘉是他最严苛的听众。

别人捧场叫好时,妻子总能挑出三五个毛病,有回他在金色大厅唱完咏叹调,满堂喝彩中收到妻子短信:"第二段转调慢了半拍。"

这位享誉国际的男中音看着手机直乐:"得,今晚又得琢磨半宿。"

如今的廖昌永早不是当年光脚进校门的穷学生,站在母校讲台上给新生致辞时,他总爱指着老琴房方向:"我那会在这屋墙上刻过八个字——人活脸面,艺要良心。"

底下有调皮学生跑去琴房考证,还真在窗台底下寻着模糊的刻痕,不过数了数却是七个字:"人穷志不短"。

从青涩学生到声乐系主任,廖昌永办公室里常年摆着两样物件:褪色的蓝布包袱和泛黄的汇款单复印件。

有回央视记者追问成功的秘诀,他摸着汇款单上的字迹笑道:"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拿菜刀的手改握了麦克风。"

0 阅读:48
古今漫谈

古今漫谈

解锁无限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