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

寂影随风舞袖如 2025-08-11 10:57:16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郭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一个地主家庭,父亲郭朝沛是个传统乡绅,母亲杜氏则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他自幼聪慧,12岁就能写诗,14岁考入成都高等学堂附中,接触了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 与之相对的,他对于那些封建思想是极为厌恶的,偏偏他的家庭依然牢牢扎根于封建礼教。 父亲虽然送他读新式学堂,却从未想过让他在婚姻上自主,1912年,郭沫若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开除,灰溜溜地回到老家。 父亲认为他“不安分”,就想到了让郭沫若结婚,用婚姻拴住他,就和同僚张怀生酒后订下了亲事,把素未谋面的张琼华塞给了他。 对于当时的郭沫若来说,父亲的命令就相当于是圣旨,因为那时候郭沫若的所有经济都需要依托于家庭,如果家里不支持,他就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他公开反抗,不仅会被视为不孝,还可能被断绝经济来源,甚至逐出家门。 而这样的结果,是郭沫若无法承受的,所以,他只能选择顺从。 婚礼前,郭沫若还曾偷偷打听新娘的长相,媒人含糊其辞地说:“端庄福相,是个能持家的。” 他幻想或许新娘虽不漂亮,但至少温婉可人,可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张琼华不仅相貌平平,还裹过小脚,完全是他最厌恶的“旧式女子”形象。 他既不敢像鲁迅那样公开拒绝婚姻,也不愿像胡适那样尝试改造妻子,就选择了最自私的方式,冷暴力。 婚后五天,他没有和妻子有多少接触,对于张琼华的厌恶也是毫不掩饰,之后更是直接逃回成都,没多久就留学日本,彻底把张琼华丢在老家守活寡。 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他都没有想到过自己的这个原配妻子,至于她在老家过的是什么日子,他也不在意。 张琼华并非毫无见识的村妇,她出身商贾之家,读过《女诫》,会记账、绣花、操持家务,但在郭沫若眼里,她只是个“封建残余”。 婚后68年,她一直住在郭家老宅,伺候公婆,打理家务,郭沫若在日本娶了佐藤富子(安娜),生了五个孩子。 回国后又和于立群结婚,生四子二女,而张琼华始终是那个“原配”,连离婚的资格都没有。 1939年,郭沫若回乡奔丧,见到张琼华时,她已经是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 她默默拿出他当年丢在家里的毕业证书,纸张已经泛黄,却保存得完好无损,郭沫若难得生出一丝愧疚,给了她一些钱,但依旧没有给她名分。 1980年,张琼华孤独离世,终年90岁,她一生没有子女,没有爱情,甚至没有丈夫的一句温存话。 郭沫若在文学上是天才,写出了不少令人动容的作品,但是在感情上却是一直让人诟病。 对张琼华,他称她为“黑猫”(意为不祥之物),在自传里更是毫不掩饰对她的厌恶,却从未想过给她自由。 对安娜,他在日本与安娜同居时,尚未与张琼华离婚,安娜为他放弃学业、家庭,甚至国籍,但抗战爆发后,他抛下她和五个孩子,独自回国。 1938年,他与年轻貌美的于立群结婚,这段婚姻相对稳定,但是晚年也因为政治风波饱受煎熬。 张琼华的悲剧,不仅是旧式婚姻的牺牲,更是那个时代无数被遗忘的女性的缩影,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默默承受命运的碾压。 而郭沫若,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新世界”,却始终没能真正面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主要信源:(封面新闻——郭沫若和张琼华,谁才是旧礼制的牺牲者)

0 阅读:0
寂影随风舞袖如

寂影随风舞袖如

寂影随风舞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