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说过,他一生中有两个决策最难决断:一个是1946年与国民党决裂;一个就是抗美援朝。 这两个抉择,一个关乎国家前途,一个涉及民族命运,背后都是生死存亡的博弈。 先说1946年与国民党决裂,那简直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赌局。抗战刚打完,蒋介石表面上喊着“和平建国”,暗地里却把80%的精锐部队调到内战前线。毛主席不是没试过“以斗争求团结”,重庆谈判桌上,他亲自赴会,甚至主动提出让出南方八个解放区,就盼着能换来一纸《双十协定》。可蒋介石根本不吃这一套,1946年6月,30万国民党军突然围攻中原解放区,把“假和平”的面具彻底撕了。 这时候的共产党,兵力只有国民党的三分之一,装备更是天差地别。但毛主席看得明白:退让只会让反动派得寸进尺。就像他在窑洞里对周恩来说的:“蒋介石要打,那就奉陪到底!”这一仗打了三年,从“小米加步枪”到百万雄师过大江,靠的就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狠劲。要是当年没决裂,现在的中国说不定还在军阀混战里打转。 再看抗美援朝,那更是一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赌。1950年美军仁川登陆后,金日成的求援信像雪片一样飞来。可国内刚打完仗,工农业产值还不到美国的零头,连海军都只有几条小炮艇。 政治局会议上,有人说“先顾好自家院子”,有人担心“惹火上身”。连斯大林都放话:“中国出兵,苏联可以提供空中支援。”结果临到出兵前,苏联却变卦了,说飞机要三个月后才能到位。 这时候的毛主席,压力比山还大。他连续七天七夜没合眼,烟蒂堆满了整个烟灰缸。最后他一拍桌子:“就算没有苏联支援,也要打!”1950年10月19日,240万志愿军秘密入朝,用“礼拜攻势”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 上甘岭战役最惨烈的时候,一个苹果在阵地上传了七个人,愣是没人咬一口。这场仗打完,美国再也不敢在东亚轻举妄动,连越南战争都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 这两个决策,看似都是“冒险”,实则藏着大智慧。1946年决裂,是看透了反动派的本质;抗美援朝,则是算准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毛主席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在一团乱麻里抓住关键:国家主权没得商量,民族尊严不能妥协。就像他在天安门城楼上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背后,是无数次刀刃上的抉择,是把国运扛在肩上的担当。 现在丹东的鸭绿江断桥还在那儿杵着,桥头的弹痕里,藏着的正是一个民族绝地反击的血性。
1949年,一位西方记者采访毛主席,问了一个让众人为难的问题,“主席先生,新中国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