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一针的肝癌特效药“钇90微球”,令绝大部分平民患者都望而却步。然而在今年4

语蓉聊武器 2025-08-12 12:15:34

40万一针的肝癌特效药“钇90微球”,令绝大部分平民患者都望而却步。然而在今年4月份,这种天价药物竟然直降了13倍,是谁改变了这一切? 要弄明白 40 万一针的肝癌特效药 “钇 90 微球” 为何直降 13 倍,得从一款 “洋药” 的困境说起。 早些年,肝癌患者圈子里流传着 “钇 90 微球” 的名字,说它像带着导航的射线源,能钻进肿瘤里精准杀癌,中晚期患者用了能多活一两年。 可这药被国外企业攥着技术,定价 40 万,普通人听着就腿软。 南京的出租车司机老张 2022 年查出肝癌晚期,医生说这药最合适,他掐着指头算,自己开十年车也攒不够,最后只能把检查单折成小方块塞进裤兜。 不止这药,以前不少救命药都这德行。 治疗慢粒白血病的格列卫,刚进中国时一瓶两万多,患者得天天吃,多少家庭吃着吃着就散了;进口 HPV 疫苗刚上市那阵,预约得托关系,一针几千块,小姑娘们排着队叹气。 垄断这东西,就像给药上了锁,钥匙在别人手里,咱只能看着。 转折点出在 2017 年的一间办公室。 东南大学的滕皋军教授翻着病历,上面记着个患者,说 “40 万,卖房子也凑不齐”。 那天晚上,他把团队喊到实验室,指着进口钇 90 微球的说明书说:“咱自己做。” 这话当时没人信,国外企业放话,“给你们图纸也造不出来”,连检测仪器都捂着不卖。 团队没辙,自己敲敲打打攒设备,光焊电路就烧了三回。 最头疼的是材料,进口的用树脂,成本高还容易堵血管。 滕皋军盯着实验室墙角的炭块发呆:“试试炭?” 这一试就是六年,团队里的博士们轮着守在烘箱前,记数据的本子写满了二十多本。 有回测试微球的辐射稳定性,一个小伙子三天没出实验室,饿了啃面包,困了趴在桌上眯会儿,最后拿着合格报告手抖得厉害。 2023 年春天,国产钇 90 炭微球获批的消息传出来时,老张正在医院输液。 护士拿着报纸给他看,他瞅着 “3 万多一针” 的字眼,眼泪一下子砸在报纸上。 后来他打了三针,现在能推着小孙子在小区里转圈。 国家也没闲着,医保局的人带着计算器去找药企,一笔笔算明白:“你们产量提到原来的十倍,单针成本能降一半,卖 3 万比卖 40 万挣得多。” 几轮谈下来,药企松了口。 现在江苏、广东这些地方,医保能报七成,有的医院还能分期付款。 9 岁的小童就是这么得救的,去年他肝癌扩散得厉害,家里东拼西凑付了治疗费,今年复查,癌细胞被压下去了,等着做肝移植。 变化还在继续。 2025 年 6 月,秦山核电产出的钇 90 玻璃微球开始批量供货,定价压到 20 万以内;浙大一院的团队更厉害,用普通材料做微球,说将来能降到进口价的八分之一。 现在去医院肿瘤科,常能听见患者聊这药。 有人说 “以前觉得是天方夜谭,现在真能治得起了”,有人拿着复查单笑 “肿瘤小了,能看着儿子结婚了”。 国外药企不乐意,说中国 “搅乱市场”,可医生们都清楚,这不是搅乱,是让药回到本来的用处 —— 治病,不是赚钱的工具。 就像国产 HPV 疫苗出来后,进口的价格掉了一半,预约不用排队了,格列卫进了医保,一瓶才几百块。 道理其实简单:自己有了技术,腰杆就硬,药价才能回到寻常百姓能承受的地方。 对于这件事情,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对此有网友表示,40 万一针的药,普通家庭哪敢想?现在降到 3 万多,还能医保报销,这才是救命药该有的样子啊。 还有人说这是国家给力,谈判桌上把价砍下来了。 不过也得清醒,还有地方没覆盖到,有些家庭就算报销完还是吃力。 希望这种好势头能保持住,不光是肝癌药,其他高价药也该这样,让老百姓不用为了救命钱愁白了头。 说到底,技术在自己手里,腰杆才能硬,为滕教授团队和医保部门点个赞,这才是真正为咱普通人办实事。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574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