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彻底绝望了,全球最强超音速巡航导弹在中国遭停产,理由居然是:技术已落后。[凝

优优谈过去 2025-08-12 15:20:49

美军彻底绝望了,全球最强超音速巡航导弹在中国遭停产,理由居然是:技术已落后。[凝视] 央视最新纪录片《攻坚》罕见公开了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的发射画面,这个消息在军迷圈炸开了锅。但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款曾经震撼世界的“超级武器”已经悄然停产。 停产的原因不是性能不够强,恰恰相反——是因为中国导弹技术发展太快,东风—100已经“跟不上节奏”了。 还记得2019年国庆阅兵吗?东风—100首次公开亮相时,全世界都震惊了。当时美俄的巡航导弹还在亚音速“慢慢悠悠”地飞,而东风—100已经能够全程保持4马赫的超音速。 这有多厉害?就像高速路上大家都在跑80公里时速,突然来了辆跑300公里的超跑。3000到4000公里的射程意味着什么?从中国本土发射,能直接覆盖关岛的美军基地。 更绝的是它的飞行高度——20到40公里的临近空间,这个高度特别巧妙,正好卡在现有防空系统的“盲区”。美军的“爱国者”和“萨德”系统主要针对更高轨道的弹道导弹,对这个高度的超音速目标就有点“够不着”了。 东风—100的制导系统也相当精密,融合了北斗卫星、红外成像和地形匹配三重保险。精度能达到米级,用官方的比喻就是“能击中法棍面包上的苍蝇”。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强的武器为什么要停产? 答案要从中国导弹发展的“双线作战”说起,2010年代,中国同时在搞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东风—100这样的超音速巡航导弹,另一条是东风—21D、东风—26这样的反舰弹道导弹。 结果弹道导弹这条路线跑出了“黑马”,东风—26的末端速度能达到18马赫,是东风—100的4倍多。更关键的是,弹道导弹采用“从天而降”的打击模式,对目标的毁伤效果远超水平飞行的巡航导弹。 成本账算下来更明显,东风—100的亚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含量高,制造成本也高,一枚的价格能买三枚东风—26。在同样的预算下,显然后者的“性价比”更高。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这款导弹采用“水漂弹道”,就像打水漂一样在大气层边缘跳跃飞行,轨迹完全不可预测。相比之下,东风—100虽然速度快,但飞行路径相对固定,还是有被拦截的风险。 不过停产不等于“退役”,东风—100的核心技术并没有浪费,冲压发动机技术被用到了新一代空射导弹上,隐身涂层和制导系统也在其他武器上“开花结果”。 少数现役部队仍然保留着东风—100,作为战术上的“奇兵”,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敌方把所有反导资源都用来对付高超音速武器,突然来几枚东风—100的超音速突袭,绝对能打乱对方的防御节奏。 这种思路其实很像科技产品的迭代,就像智能手机淘汰了功能机,当东风—17、鹰击—21这些“5G导弹”出现后,东风—100这样的“4G产品”自然要让位。 中国军工的逻辑从来不是追求某一款武器的“天下第一”,而是要构建一个多层次、可不断升级的打击体系。这种“预判未来”的能力,可能比导弹飞得多快更让对手头疼。 从另一个角度看,东风—100的短暂辉煌恰恰证明了中国军事科技的爆发式增长。当别人还在努力追赶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时候,中国已经大步迈进了高超音速时代。 说到底,东风—100的停产不是技术的倒退,而是“技术超车”的最好证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竞赛中,中国显然已经换了赛道,而且跑得更快了。 你觉得在武器装备发展上,是应该专注于把一两种武器做到极致,还是应该追求整体技术体系的全面突破?如果你是军事决策者,面对有限的预算,会优先发展哪种类型的武器?   信源: 解放军新型巡航导弹发射画面公开 震撼场景展现军力——中华网

0 阅读:76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