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年,一天,武则天还没起床,张柬之突然带兵入宫,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

勇敢小妹 2025-08-12 16:44:22

705年,一天,武则天还没起床,张柬之突然带兵入宫,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禅位。太子李显送武则天离宫时,众人弹冠相庆,姚崇却嚎啕大哭起来。 “元之,此刻正是李唐重光之时,何以独你在此垂泪?”张柬之注意到角落里的异常,他快步走向跪伏在地的姚崇,不解地问道。 姚崇缓缓抬头,泪痕未干:“柬之兄,天后待我恩重如山,今日见她如此,岂能不悲?”张柬之冷哼一声:“二张祸国,天后昏聩,大唐险些倾覆。如今拨乱反正,你反倒哭起来了?”姚崇没有辩解,只是重重地磕了三个头,继续他的痛哭。在场众人面面相觑,有人鄙夷,有人沉思。 姚崇,字元之,不是那种只知死忠的老古板。他从武则天时期就受重用,能在酷吏横行的年月里站稳脚跟,靠的是脑子活,懂分寸。武则天欣赏他的才干,从地方官一路提拔到中枢,这份知遇之恩,他记在心里。 张柬之呢,八十岁才当上宰相,是武则天亲自提拔的。可他心里装着的,始终是李唐。发动政变前,他藏了多少心思,没人说得清,只知道那一刻,他眼里只有“恢复大唐”四个字。 李显,被母亲武则天废了又立,当了几十年傀儡似的太子,这会儿终于坐上龙椅,脸上堆着笑,心里慌不慌,只有他自己清楚。 当时的长安街头,消息传得比风还快。 有人说姚崇傻,都这时候了还替武则天哭,不怕新皇帝怪罪? 有人说他奸,借着哭天后,实则是跟张柬之这群政变功臣划清界限。 姚崇不管这些。他哭够了,抹抹脸,该干啥干啥。李显即位后,论功行赏,张柬之他们封了王,姚崇却被派去了亳州当刺史,离了权力中心。 张柬之那会儿估计还在心里笑,你看,果然是哭错了地方。 可世事就是这么拧巴。 武则天虽然退了位,武家的势力没散。她的侄子武三思,还在朝堂上晃悠,跟李显的皇后韦氏勾连在一起,眼睛盯着那些政变功臣。 没过多久,武三思就开始挑唆李显:“张柬之他们当初逼宫,哪是为了陛下?不过是想自己掌权罢了。” 李显本就懦弱,听多了这些话,心里的疙瘩越结越大。 先是张柬之,被罢了宰相,贬到泷州,没多久就气死了。 跟着,其他几个参与政变的核心人物,不是被贬就是被杀,曾经的“定策功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下场一个比一个惨。 这时候再看姚崇,在亳州安安稳稳当他的刺史,没被卷进去。 有人这才琢磨过味儿来。 姚崇那通哭,哪是哭武则天啊? 他是哭给所有人看——我姚崇念旧恩,不是那种只懂投机的人。 他也是哭给自己听——政治这潭水太深,今天你把别人逼到墙角,明天就可能有人把你踩在脚下。 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病逝时,姚崇已经回到中枢。他没再哭,只是默默地看着新帝李隆基处理后事,眼神里多了几分平静。 后来,姚崇成了开元盛世的“救时宰相”,整顿吏治,稳定民生,做了不少实事。 有人问他,当年哭武则天,后不后悔? 他笑了笑,没说话。 或许在他看来,政治家可以不感性,但不能没人性。念旧恩不是愚忠,是给自己留一份底线;知进退不是懦弱,是给未来留一条活路。 那场政变里,弹冠相庆的人,大多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唯有那个在角落里痛哭的人,看懂了人性,也看透了政治。 信息来源:《旧唐书·姚崇传》《新唐书·张柬之传》《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

0 阅读:58
勇敢小妹

勇敢小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