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止抽方法,但效果真明显,2个中药磨成粉直接贴上去孩子抽动这事儿,可不是现在

飞翔说健康 2025-08-13 12:41:08

小儿止抽方法,但效果真明显,2个中药磨成粉直接贴上去

孩子抽动这事儿,可不是现在才有的困扰,只是如今家长对孩子健康关注度更高,让这个问题显得愈发突出了。以前的孩子也有挤眉弄眼、频繁清嗓子的情况,那老辈人是怎么帮孩子止抽的?民间流传了不少法子,简单实用,效果也不错。

其中有一个外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起到平肝熄风、安神定志、调和气血的作用。

这个方法用到的材料很常见,就是药房里的天麻和钩藤,天麻甘平质润,能息风止痉,通络止痛;钩藤甘凉清透,擅长清热平肝,息风止痉,素有 “平肝圣品” 的称呼,最擅缓解肢体抽搐。

要知道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和顺,又能滋养心神,让心神也安安稳稳的。

做法:就是把天麻捣成细末,蘸取适量钩藤煎出的药汁调成糊状,在睡前温敷在孩子双手腕的内关穴(腕横纹上两寸,属心包经要穴,能宁心安神,缓解躁动)以及足底的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疏肝解郁要穴),第二天早上揭下来。

不过,这种方法我们医生在门诊上都是作为辅助手段。因为单纯依靠外部刺激,力量终究有限,且需要长期坚持。再者孩子抽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在脏腑功能的失调,还是得配合上内调。

那既然上面说到了天麻,它口服入药止抽效果也不错,我在看诊时开的中药方里一般都有它。

就拿之前看诊的一个7 岁男孩来说,家长反映孩子近半年总是频繁眨眼睛、耸鼻子,有时还会不自主地清嗓子,在紧张或生气时症状更明显。家长也很焦虑,说孩子在学校因为这些动作常被同学笑话,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

当时来的时候是初秋,天气刚转凉,但给孩子把脉时:脉象弦数,舌尖红,舌苔薄黄。小脸也有些发红,怪不得家长说他平时脾气急躁,一点小事就发火。

孩子晚上睡觉不踏实,翻来覆去,有时还会说梦话;白天精力旺盛,小动作不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综合判断,这个孩子是典型的肝阳上亢,心神不宁之象。

肝阳上亢:频繁眨眼、耸鼻子、清嗓子、脾气急躁、脉象弦数,都是肝气郁结,化火生风的表现。肝开窍于目,肝火上扰则目睛乱动;肝主情志,肝气不舒则情绪烦躁。

心神不宁:睡眠不安、说梦话、注意力不集中,均提示心火偏旺,心神失养。心主神明,心火亢盛则神不宁;神不安则难以专注。

调理思路:必须平肝降火,养心安神,双管齐下。

于是根据孩子情况对症开方:方中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生地、麦冬、远志、炒枣仁、生麦芽、鸡内金、炙甘草。重在平肝潜阳,滋阴养心,安神定志。

并教了上边敷贴的方法,家长嫌麻烦,想要成品,成品肯定是没有的,但是有相同效果的安神止抽贴,这个贴主要是天麻、钩藤、僵蚕、地龙等,作用也是通过贴敷穴位来平肝熄风,宁心安神,有效缓解抽动症状的。

调理了 1 个月:孩子眨眼、耸鼻子的频率明显减少,清嗓子的声音基本消失。睡眠变得安稳,不再频繁说梦话。脾气急躁的情况有所改善,愿意和家人分享学校的事情了。

效不改方,3 个月后过来复诊:孩子的抽动症状基本消失,只有在过度紧张时会偶尔眨眼睛。上课注意力集中了不少,小动作也少了。面色的潮红减退,舌苔变得薄白均匀。脉象较前平和。孩子整个人看起来安静、自信了不少。

于是根据情况稍作调整:减少石决明用量,增加太子参、五味子,外用法继续。

坚持调理了 6 个多月:孩子的抽动症状完全消失,再也没有复发过。在学校里能和同学正常交往,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了。性格变得开朗平和,不再像以前那样急躁敏感。按照这个调理效果,只要注意日常养护,孩子的抽动问题不会再影响他的成长了。

0 阅读:27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