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为扩充国土面积,斥资400亿建了个人工岛,怎知正当他们得意之时,发现人工岛忽然在一夜之间被“吃”掉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石原慎太郎1932年出生在神户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商船公司高管。他早年读一桥大学法学部,后来转文学部,1955年写出小说《太阳的季节》,次年拿芥川奖,一炮走红。这本书讲青年叛逆,引发社会热议,推动战后文学变化。他接着出多部小说,还搞电影编剧和导演。1968年进政坛,当选参议员,入自民党。1970年代做环境厅长官,1980年代任运输大臣。1999年到2012年,当东京知事四届,推动城市改革,如奥运申办和环境管理。他立场保守,常发强硬言论,批评美国占领和邻国政策。2005年,他去冲之鸟礁视察,支持建发电设施和灯塔,强调领土权益。2012年辞知事,组新党,但选举失败。晚年继续写作,出回忆录和评论。2022年2月1日在东京去世,享年89岁。 石原作为政客,特别关注日本领土扩展。他推动冲之鸟礁项目时,已是东京知事,东京管辖这个礁石。他下令装330百万日元雷达系统,用于监视,还设地址牌,宣示主权。这些举动加剧与邻国摩擦。他常公开表达民族主义观点,在议会和媒体上直言不讳,影响日本外交。他的文学背景让他讲话有修辞,但政治行为常被指激进,不利区域稳定。他推动的项目虽有经济动机,却忽略国际法争议,导致长期纠纷。 日本国土狭窄,多山地,平地少,人口多,用地紧缺。从战后起,就靠填海扩地,建机场和工业区。冲之鸟礁在东京南1700多公里,仅两块礁石露出水面,总面积不到8平方米,涨潮时几乎淹没。1931年,日本宣布其为领土,归小笠原村管。1987年,为防侵蚀和争周边海域权益,政府启动工程,目标扩大面积,主张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那里有石油、天然气和矿产。 工程从1987年春天开始,到1993年,建钢制防波堤和混凝土墙,止住礁石侵蚀。东京政府先投钱,后中央政府接手。投放混凝土块,形成环形屏障,阻挡潮水。外围浇筑钢筋混凝土墙,高几米,直径60米左右。平台建起,离海面7米,装气象站和灯塔。总成本约400亿日元,包括后期维护。这些设施让礁石更稳固,但国际上质疑是否算岛。 1990年代,问题冒头。海水侵蚀混凝土,政府加投258亿日元,放近万个铁制防波块,堆成墙。铁块易锈,后来换钛合金网,花8亿日元,耐腐蚀。2006年起,搞珊瑚移植。从礁盘取样,运到冲绳实验室培育。2007年,移5万株珊瑚苗到礁盘,促进生长。珊瑚每年长1厘米,渐显陆地感。但棘冠海星出现,吃珊瑚,密度高,一夜毁大片。清除海星难,项目受阻。 棘冠海星是珊瑚天敌,在冲绳等地爆发过。日本渔业厅试新方法恢复珊瑚,但生存率低,仅三分之一活过几年。海星问题让移植效果打折,投入虽大,却没彻底变礁为岛。工程虽稳住礁石,但环境影响大,生态恢复慢。这些细节显示,日本扩土野心强,但自然阻力大,成本高。 珊瑚破坏继续,海星繁殖快,工程停滞。2008年,日本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申请,主张以冲之鸟礁为基点,延伸大陆架,盖七个海域。2012年,委员会认可四个区域,31万平方公里,包括小笠原周边,但冲之鸟礁南部25万平方公里未决,其他驳回。这片区多拼凑,不含完整经济区权益,资源开发限,无法住人。比预期43万平方公里少很多。 石原推动时,东京支持多,他视察推进。但辞职后,中央政府主导。他组新党,参与选举,失败。晚年健康差,2022年死于心力衰竭。日本继续维护设施,如加固墙,但国际争议不止。中国等国质疑礁石地位,谈判交换观点。日本坚持,但未全认可,投入换有限控制,远低于目标。
我接触过大量日本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日本人对中国看法差异极大,我个人觉得
【602评论】【4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