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日本人跟随我军抗日,为了掩护中国人撤退,杀死了二十多个日本兵,但也不幸牺牲被同胞肢解了尸体,他是谁? 福健一夫1918年出生在日本,1936年被派到中国东北,当日本东亚土木株式会社的建筑工人,负责修筑通化至辑安的铁路线。他担任小工头,监督隧道工程中的中国劳工,在工作中没有施加暴力或辱骂。1938年春天,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进入辑安地区开辟游击区。6月24日夜晚,杨靖宇指挥部队突袭土口子隧道工地,解救了250名劳工,福健一夫被俘获。经过询问,杨靖宇得知他对中国劳工态度温和,便决定释放他。他却主动要求留下,杨靖宇指出游击战的严酷环境,他坚持表示日本侵略不对,只有停止战争才能救两国人民,杨靖宇同意了这一请求。 7月,福健一夫编入教导团机枪连二排,成为战士。起初同志们叫他“老日本子”,他通过抢干重活、冲锋在前赢得信任,杨靖宇指示在政治和生活上多加关心,同志们改称他“老八号”。他随队参加多次战斗,如攻打吉林临江县六道沟和七道沟战斗。1938年秋,一次夜间转移中队伍迷路,误入日军封锁公路,他用日语回应巡逻队喊话,假装自己人,帮助队伍脱离险境。1939年秋,日军集结重兵围剿,杨靖宇分兵三路,他随第二路北上桦甸,冒充主力拖延敌人追击,沿途设伏射杀零散日军。1940年初,杨靖宇牺牲后,他与主力分离,继续在林区作战。1942年8月,第一连在宁安县梨树沟子打胜仗,他参与缴获粮食和弹药,补充密营储备。 这些经历让他从一个外来者变成队伍里的一员。他利用日本人身份多次帮助抗联脱险,比如在战斗中提供情报或假装日军迷惑敌人。他的加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因为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认为只有结束战争才能救两国人民。这点在抗联队伍中渐渐被认可,大家不再怀疑他的忠诚。福健一夫的转变,靠的是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谈。他在艰苦条件下吃苦耐劳,脏活累活抢着干,慢慢融入集体。 到1942年,他已经跟随抗联四年多,经历了无数次围剿和突围。东北的抗日环境极端恶劣,缺粮少弹是常态,但他坚持下来。1940年杨靖宇牺牲后,抗联部队分散作战,他所在的队伍继续在山区活动,打击日伪军。8月的梨树沟子战斗,是他最后一次大胜仗,缴获物资让队伍暂时缓口气。但东北的冬天很快到来,形势更加严峻。 1942年11月,东北山区大雪覆盖林地,第一连向宁安县密营行进,到达时发现敌人已先到,营内两架缝纫机被砸毁,几百斤粮食焚烧成灰。原来机枪连连长全某和女兵英淑投敌,引导日伪军直扑而来。日伪军在叛徒指引下从山脚逼近,队伍暴露在开阔雪原。福健一夫与同志们商议,一部分人迅速转移,他和小万顺负责阻击。小万顺是朝鲜族战士,腿部负伤行动迟缓。福健一夫多日只吃雪水和炒稻谷,因稻皮未搓净导致脱肛,直肠外露红肿,感染痛楚加重,无法跟队。 他告诉姜殿元,你们快撤,我们留下来挡住,不然全队遭灭。同志们离开后,他和小万顺架起机枪。日伪军逼近,他先瞄准领头叛徒全某,击中其肩膀,全某倒地。日伪军散开隐蔽,他换弹夹继续射击,击倒两人。敌人反击,他用刺刀格挡冲近日军,刺入胸口。战斗延续,他移位从侧翼射杀爬坡士兵,击毙多名,雪地留下十几具尸体血迹。日伪军人数众多,逐渐包围,他和小万顺射击,击倒更多,直至弹药用尽,被日军制服。 这场阻击战发生在极端条件下,福健一夫的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但还是选择了留下。他杀死二十多个日本兵,掩护中国人撤退。这不是简单的英勇,而是对侵略的彻底反对。他作为日本人,却站到对立面,杀死同胞,换来中国同志的安全。叛徒全某和英淑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这次危机,他们投敌后提供情报,帮助日伪军围捕。福健一夫的牺牲,突显了战争的残酷,一方面是叛徒的出卖,一方面是他的忠诚。 战斗中,他利用机枪和刺刀,造成日伪军重大损失。二十多个日军尸体,就是证明。被制服后,他不幸牺牲,被同胞肢解尸体。这件事发生在1942年,东北抗联的艰苦岁月里。他的选择,让人看到战争中人性的复杂,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是侵略者。 日伪军撤退后,同志们返回寻找,发现福健一夫和小万顺已被杀害,头颅割下扔到一边,尸体肢解散落四周,附近雪地上有20多个日军尸体横陈,枪支散落,弹壳混在雪中。同志们捡起散乱的衣物和武器,确认是福健一夫的遗体,用雪覆盖尸体,然后撤离现场,继续转移到安全地带。福健一夫就这样在中国土地上牺牲,年仅24岁。他的举动在抗联中流传,同志们在密营中讲述他从加入到最后的阻击。 多年后,抗战胜利,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历史档案中,作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唯一日籍战士的代表,体现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参与。他的遗骨未被寻回,但牺牲地点成为纪念点,同志们在回忆录中描述那场雪中战斗的惨烈。福健一夫的牺牲,没有改变战争进程,但证明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他从一个日本工人,到抗日战士,最后用生命掩护同志,留下永恒的印记。
1942年,一日本人跟随我军抗日,为了掩护中国人撤退,杀死了二十多个日本兵,但也
小史论过去
2025-08-17 11:16:31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