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河南一18岁少女以2700元的价格,被卖给老汉,婚后她多次逃跑,自杀未遂,还曾掏钱求人买走自己,然而到了后面,她却放弃了离开的想法,下定了决心要和一个老光棍长相厮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河北曲阳县的一个偏远村庄,每天清晨,郜艳敏都会提着一只磨破边角的布袋,走过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来到那间低矮的教学点,教室不大,墙角还残留着多年前雨水渗进的痕迹,但她总是会提前擦好黑板,把桌椅摆正,等着孩子们一个个走进来,这是她一天最安静、也最期待的时刻。 很多人不知道,郜艳敏其实不是土生土长的这个村里人,她出生在河南襄城县,家中兄妹三人,作为长女,从小就要分担家里的农活,那时候家里贫困,父母把有限的资源留给弟弟们,她初中毕业后就不得不外出打工,1994年,她年仅18岁,去河北一家毛线厂工作,工厂里机器轰鸣,空气中满是飞絮,她每天站十几个小时拉线,手掌起泡,腰酸背痛,但从未抱怨,她只是希望能多攒点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那年夏天,她打算回家帮忙收麦子,在石家庄火车站买票时,遭遇了命运的一次突变,两个女人凑了上来,说有一份工资高的工作介绍,那时候信息闭塞,她没有多想,就跟着走了,谁知从上车的那一刻起,人生的轨迹就被完全改写,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后,她很快被转手卖掉,过程中的苦难,外人很难想象,她被关押、被控制、被侵犯,一层层的伤害如同深夜里无解的梦魇。 最终,她被卖到了这个村庄,买她的是一个家境拮据的农户,父亲出钱,儿子娶她,交易的过程冷冰冰的,像是在买一头牲口,她自己甚至从兜里掏出了50元补差价,只为换来一个“归宿”,但这个“归宿”并不温暖,她不甘心,多次尝试逃跑,每次都在村口就被发现,被拉了回去,有一次,她藏在草垛里,整整一夜没敢动弹,天刚亮就被发现;还有一次,她偷偷跳井,幸好被及时救上来,她甚至尝试过绝食,喝农药,上吊,割腕……但命运似乎铁了心要把她困在这座山中。 这些苦难,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村里人早已习惯了“买媳妇”这种事,谁也不觉得有问题,她痛苦、挣扎、抗拒,可生活并没有给她太多选择,后来,她生下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那一刻,她的心开始慢慢软下来,她开始考虑留下来,是因为孩子,也因为她发现了另一个更深层的痛点——村里的教育极度匮乏。 村小学只有一间破屋,连老师都没有,她是全村唯一一个初中毕业的人,在村长和校长的请求下,她开始教书,起初她拒绝,不愿意与这个村子有太多牵连,但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她最终还是走进了教室,那时候课本不全,桌椅破旧,她每天自己手写板书,带孩子们认字、算术,有孩子家里穷,她用微薄的工资帮他们交学费,还一户户劝家长让女儿也上学。 2006年,有位摄影师来村子拍照,偶然了解了她的故事,将其发到了网上,很快,她的经历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甚至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那段时间,她一度成为焦点,记者、摄影机、采访电话接连不断,有人赞誉她坚强,有人质疑为何要美化一个被拐卖的女人的“奉献”,更有一些声音,认为她的故事不过是教育部门掩盖乡村教育问题的一块遮羞布。 舆论席卷而来,村子里也开始变得不安分,有人说她丢了村子的脸,有人怀疑她借机捞钱,村校一度被通知撤销,她被停止代课,曾经的掌声瞬间变成指责,她的生活再次陷入混乱,她没有反驳,只是默默待在屋里,继续照顾孩子和年迈的长辈,后来,在公众的强烈呼声下,教学点才得以保留,她也重新站上讲台。 村里的生活并未因那次“走红”而改变太多,代课老师的身份始终没有转正,工资低得可怜,社保也没有,她继续照顾瘫痪的公公,做饭、洗衣、喂水,一样不落,丈夫脾气不好,喝醉时会发火,但她不再像当年那样反抗,不是认命,而是心里多了一份沉稳,孩子们逐渐长大,大女儿考上了县里的学校,儿子也开始帮家里干活,她还是每天清晨走进那间教室,像二十年前那样,拿起粉笔,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写字。 2009年,一部根据她经历拍摄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上映,影片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影片过度美化了她的经历,忽略了其中的苦难和抗争,她本人对电影并不满意,多次对媒体表示真实的自己远比电影中那个“坚毅奉献”的形象更复杂,她曾写信给有关部门,希望停止打扰,只想安心过自己的日子。 2015年,她的名字再次被媒体提及,那一年,她情绪崩溃,在村口对着村民痛哭将近半小时,她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女人,不想再成为谁的典型,她拒绝采访,拒绝捐赠,也拒绝被包装成榜样,她知道,自己这一生已经无法回头,但她不愿意让后来的孩子们生活在同样的命运里。 信息来源:从被拐女到最可爱的乡村教师——凤凰卫视
“防不胜防!”河南许昌,一男子和妻子有3个孩子,谁知前不久准备给第三个孩子上户口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