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不探望父母,父母去世后想分遗产?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民法典颁布五周

建文说法社会 2025-08-20 22:50:32

30年不探望父母,父母去世后想分遗产?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民法典颁布五周年典型案例”,其中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继承纠纷案揭示了法律对家庭伦理的严正态度。 高小某系高某甲独子。1992年,高小某因与父母争执离家出走后,三十余年未与父母联系,亦未履行任何赡养义务。其父母患病、手术甚至去世时,高小某均未照料或送终。高某甲去世后,高小某却以“唯一法定继承人”身份擅自领取父亲银行存款。法院经审理认定其行为构成**遗弃**,判决其丧失继承权,并责令返还非法领取的遗产。 法院为何这么判?这背后藏着明确的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1125条明确:继承人遗弃被继承人的,丧失继承权。这里的“遗弃”,可不是简单的“不常回家看看”,而是指成年子女长期对父母未尽任何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义务。就像案例中的高某,30年里对父母的生活、健康、情感需求完全漠视,这种“彻底不管”的行为,就构成了法律上的遗弃。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父母经济条件好,子女不给钱也算遗弃吗?答案是肯定的。赡养义务不止是给钱,还包括陪父母看病、照顾日常起居、常联系给精神安慰。哪怕父母不缺钱,子女长期“失联式”不管不顾,同样可能被认定为遗弃。 [彩虹]法律视角:遗弃行为如何剥夺继承权? 根据《民法典》第1125条规定,继承人遗弃被继承人,或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丧失继承权。本案中,法院从以下三方面认定高小某的行为违法: 1. 赡养义务的法定性 《民法典》第26条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法定义务。该义务不因父母经济状况或身体条件而免除。即便高某甲夫妇曾经济独立,高小某仍需履行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义务。 2. 遗弃行为的认定标准 遗弃指“拒绝履行抚养义务”,表现为长期未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或情感关怀。高小某三十余年未与父母联系,父母多次患病、手术期间均未出现,已构成*持续性、严重性遗弃。 3. 法律后果的不可逆性 民法典规定,遗弃行为若无悔改表现或被继承人宽恕,继承权将被永久剥夺。高小某未提交任何悔改证据,且其擅自领取遗产的行为进一步加重了法律后果。 [太阳]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利剑。关注我,一起从真实案例中读懂生活中的法律智慧!** 免责条款:本文仅供个人学习研讨,不做为任何个案评判依据。 信息来源: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报》2025年05月26日第03版;民法典颁布五周年典型案例专题。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建文说法社会

建文说法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