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

芸霄记史 2025-08-21 09:22:07

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工作人员:“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器研究的关键,即使没有我们...”   1960年7月早上,北京西郊的机场上,最后一批苏联方面的专家正准备登上飞机返回自己的国家。   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个人行李,还有关乎中国核武器研究项目的核心图纸与技术资料。   就在登机之前,一位苏联的核物理专家忽然转过身,对着前来送行的中国人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他轻声提到,其实中国有王淦昌这个人就足够了,有他在,项目就能继续下去,这句话在当时那种艰难的时刻,给了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巨大的信心。   然而,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王淦昌,那个时候人还在美国,他正在一所大学里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   当时他在美国的生活条件非常好,不仅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每个月还能拿到三千美元的高薪。   就在这个时候,一封从国内发出的加急电报送到了他的手上,电报上的内容很直接,就是国家现在非常需要他,希望他能尽快回国。   面对祖国的召唤,王淦昌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他立刻拒绝了美方的再三挽留,放下了手中即将就要看到成果的研究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了回国的手续。   回到北京之后,王淦昌只被允许在自己家里停留一天,他没有向妻子吴月琴透露任何关于任务的细节。   他只是简单地告诉妻子,自己要去执行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任务,可能会去很久,并且期间不能与家里联系。   吴月琴从丈夫严肃的表情里看出了事情的重要性,她什么都没有多问,她只是安安静静地为丈夫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并且做了一顿他最喜欢吃的家乡菜。   第二天早上,王淦昌拎着一个简单的行李包走出了家门,他回头望了一眼熟悉的院子和站在门口送别的妻子,然后便转身走进了清晨的薄雾里,他这一次离开家,时间长达十七年之久。   王淦昌被秘密带到了青海高原一个代号叫做“金银滩”的基地,这个地方海拔很高,气候条件非常恶劣,生活物资也极度短缺。   他和邓稼先、彭桓武、郭永怀等一批顶尖的科学家一起,从此隐姓埋名,开始了极其艰苦的研究工作。   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技术上的巨大空白,因为苏联专家撤离的时候,把关键的图纸和核心数据都带走了。   除了技术难题,他们还要克服生活上的各种不便,吃不饱饭、严重的高原反应、还有那些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实验设备,都在考验着他们。   但是,这些困难没有一个人因此而动摇决心,王淦昌依靠自己深厚的物理学知识和出色的组织能力,成为了团队里的核心人物。   特别是在原子弹理论设计中的中子源和点火装置这两个最关键的环节上,他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在1964年10月16日那天,位于罗布泊的戈壁滩深处,传来了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   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了,这个消息立刻传遍了全世界,整个国家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但是对于身在基地的王淦昌和他的同事们来说,任务还远远没有结束,短暂的庆祝之后,他们又立刻投入到了氢弹的研制工作当中。   一直到1967年,中国的氢弹试验也取得了成功,即便如此,王淦昌依然坚守在高原的基地里,为国家核武器的后续发展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信源:光明网——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却造出大国重器

0 阅读:5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