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我们会被卡脖子的。”可对方大手一挥:没钱!黄令仪转身蹲地失声痛哭。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她却成了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总有一天,这里会有中国芯片的一席之地。”黄令仪看着眼前的景象,一股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心头,她暗暗发誓道。彼时,黄令仪穿梭于各国展台之间,目光一次次搜寻,却始终未见五星红旗的身影。 黄令仪站在人群中央,将酸涩咽回心底,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这场展览会成为她科研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中国芯"三个字成了她生命中最重的誓言。 1958年,凭借着自身的天赋与不懈努力,黄令仪如愿考入华中工学院。在求学过程中,她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学习能力,不但学业成绩极为优异,还对专业领域有着一股执着的探索精神。 学校看到了她的潜力和热情,便为她提供了前往清华大学继续深造的宝贵机遇。从此,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半导体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心无杂念,沉浸其中不断钻研。 在攻克“两弹一星”难题的关键时期,国家特意组建了计算机所二部。这个部门承担着重要使命,专注于微型计算机研发以及三极管等关键项目的攻坚。 在各种艰难处境下,黄令仪挺身而出,她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引领团队日夜奋战。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尝试,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然而到了1984年,由于国家财政紧张,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被叫停。 黄令仪悲痛欲绝,但无奈之下,项目还是被搁置了。中国芯片研发刚刚接近世界水平,就遭遇了重大挫折。后来,当黄令仪迈入花甲之年时,本应享受轻松退休时光的她,却因一份来自中科院计算所的聘书,再次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龙芯研发团队向她伸出双手,期待这位芯片领域的老兵能再度披挂上阵,为国产处理器的突破贡献智慧。这份沉甸甸的邀请,让她的实验室白大褂重新染上了集成电路的气息。彼时,项目启动资金捉襟见肘,仅仅只有100万元。 在这样的困境面前,黄令仪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拿出自己辛苦积攒的11万元退休金,为项目注入了一份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研发之路的艰苦超乎想象。然而,黄令仪以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领导力,引领着团队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在2002年8月10日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完全自主设计的龙芯1号处理器成功问世。 作为技术攻坚的关键人物,黄令仪在团队欢庆之际,早已将思维投向下一代芯片的研发征程,黄令仪深知,“龙芯1号”的诞生仅仅是撕开了被国外技术封锁的一道口子,往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于是,黄令仪带领团队,继续投身于龙芯系列处理器的研发之中。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优化性能,提升稳定性。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龙芯系列处理器逐渐在国内市场上崭露头角,不仅性能稳定可靠,而且在某些关键指标上甚至超越了国际同类产品。黄令仪和她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在芯片研发领域的实力,也让“中国芯”这三个字成为了国人的骄傲。 如今,黄令仪已经步入了晚年,但她对芯片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却从未减退。她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为培养新一代芯片人才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2023-04-24《巨星陨落!广西籍科学家、中国“芯片之母”黄令仪逝世》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我们正在被活埋!”英伟达总裁失控咆哮,H20禁令的万亿赌局曝光。黄仁勋情绪失控
【68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