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成都听斌哥回答问题,在MPV的话题上,他聊了不少。这次絮絮叨叨的聊,都听完了,还是很有意思的。
《李斌回答MPV在中国的“前世今生”,从日本K-Car、豪华象征的小故事》
这些年,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斌哥,蔚来什么时候做MPV?”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非蔚来用户的活动,下面坐了几百位企业老板,主持人问:“买过MPV的举手。”一下子就有两三百人举手。说实话,如果做MPV真是一个稳赚的生意,我早就上了——但我习惯先搞清楚一件事:大家到底为什么需要MPV?这种车型是怎么出现的?
其实最初并没有“MPV”或“SUV”这样的概念,车型的出现都是与特定的场景、政策和文化紧密相关。今天就来聊一聊,在中国人口中的“MPV”,它的来历和变化。
一)日本的起点:K-Car与“投影面积税”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年中国常见的“面的”(比如北京的夏利、大发),以及如今大家眼中的高端车型阿尔法,其实都和日本的“K-Car”(轻型汽车)有关系。这背后源于日本的税收政策。当时日本收汽车税有个关键标准:车身投影面积。车占地越小,税就越低。因为日本城市道路狭窄、停车紧张,小车更能提高效率。
那怎样在保持低税的同时保证车内空间?办法就是向上发展。与其做得更宽更长,不如把车做得更高,形成一个方正的“盒子”。这样占地面积不变,但车内空间更宽敞。
这种思路分成了两个方向:
- 小车方向:引入到中国的“面的”,价格便宜,能坐人,适合短途代步;
- 大车方向:像阿尔法这样的车型,本质是“大号K-Car”,依旧是box形态,但车更大,可以满足多人出行。在日本它的定位并不算豪华,就是普通的家用或商用车。
二)香港的转折:从普通车到“保姆车”
阿尔法这类“大号K-Car”后来在香港身份发生了变化。
原因有两个:
1)路况:香港道路大多限速,跑不快,box车型在高速下的不足在香港几乎体现不出来;
2)用车成本:香港车牌贵,有钱人更愿意买“一车多用”,既能家人出行,又能让司机开。
于是阿尔法在香港就成了“保姆车”——不是给保姆开的,而是能坐下家人、保姆和行李的一辆多功能车。慢慢地,它变成了香港富人和明星的常见选择。在日本它只是普通车,在香港却因为契合本地场景,被赋予了新定位。
三)内地的流行:明星带火的“豪华符号”
真正让阿尔法在内地成为“豪车象征”的,是2000年后的明星“北上”。
很多香港明星来内地拍戏、演出,习惯了在香港用阿尔法,就把它带到内地。一开始只是娱乐圈在用,后来扩展到商界和高端圈层。大家看到“明星和老板都坐这车”,就把它和高端联系在了一起。
这带来了一个现象:加价。曾经买阿尔法要加几十万。其实这款车没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丰田也完全能在中国多生产。但它的需求群体很有限,“加价”反而成了一种筛选方式——愿意多花钱的,就是它想要的目标客户。
所以,一款因为日本税制而出现的“大号K-Car”,在香港成了“保姆车”,再经由明星传播,在内地摇身一变,成了百万级的豪华车。
四)另一条路线:别克GL8的公务车逻辑
除了阿尔法,还有另一条MPV在中国的成长路线:别克GL8。
GL8的成功在于契合了“公务接待”的需求。早年政府和企业的接待需要能坐6-7人的宽敞车型,GL8正好符合。慢慢地,它成了公务用车的代表。
但现在情况在变化。比如前段时间一位政府领导说:“以前我们接待都用GL8,现在看乐道L90,17.98万起,刚好在18万以内的公务标准里,空间更大,乘坐更舒服,用电的成本也比油车低。”
这说明用户需要的不是“GL8”这个车型,而是“满足公务接待的车”。换句话说,车型不是核心,需求才是。
五)蔚来的思考:以需求而非车型为出发点
讲完这些历史,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蔚来没急着做传统MPV。
我一直跟团队强调:不要被车型的名字限制,要从用户需求出发。
MPV的优势是空间和便利,但短板也很明显:高速时的操控和风噪,以及碰撞安全的设计难度。去年ET9上市前,我们销售负责人波哥自己去开了MPV,他说:“MPV城市里还好,但一上高速就不太放心,噪音也大。”
所以我们希望能做一款既有MPV的空间和便利,又没有这些短板的车。比如全新ES8:有777升的后备箱,前舱还能放6个20寸行李箱,二排三排的进出也很方便;同时它是SUV的底盘结构,高速稳,安全性高。
再比如乐道L90,针对家庭场景做了大容量储物和冰箱,能满足家庭出行需求,同时保留SUV的灵活性。
在我们看来,车型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解决用户的需求:
- 如果用户需要“商务+家庭”,空间大、安全稳、好开,就是ES8;
- 如果用户需要“家庭日常”,实用、好用,就是乐道L90。
未来可能还会有新的车型形态,但核心逻辑不会变:不是车型决定需求,而是需求决定产品。
我觉得还挺细致的,分享给大家。
es8引领大三排suv进入纯电时代 大v聊车 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