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她成为“史上最贵的高考生”,高考考了687分,高中母校给她30万奖励,地方政府也给30万,某集团还再给30万,其他奖励加起来有10万,考上北大后总共得了100万的奖励……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18年的夏天,福建晋江的一户普通工薪家庭里,空气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声。黄亦陈的父母紧攥着手机,屏幕上是高考查分页面。
一旁的黄亦陈看似平静地翻着书,指尖却掐得发白。当“687分,福建省文科状元”的字样弹出时,母亲眼泪瞬间决堤,父亲反复揉着眼睛确认。
黄亦陈长舒一口气,只轻声说:“那就放心了,我可以去北大了。”
这个分数像一道惊雷炸响小城,语文134分、数学148分、英语满分150分、文综255分,离总分满分只差63分。尤其是数学,这个曾经让她头疼的科目,从高一时的弱项逆袭到仅差两分满分。
她靠的不是天赋,是三年死磕错题本,每晚追着老师问透每一个难点,甚至把枯燥的数学题当成“解谜游戏”来攻克。
紧接着,一场“百万风暴”席卷而来。母校养正中学第一个敲开家门,30万!奖励她为校争光;晋江地方政府紧随其后,再奖30万!这是城市的名片;当地巨头恒安集团闻风而动,又添30万!安海商会和其他零散奖励凑足最后10万。
短短几天,这个18岁女孩的账户里涌进100万现金,相当于父母不吃不喝干十年。
为什么是她?有人说是晋江宗族文化的“豪气”。五百多座祠堂盘踞此地,族人们掏钱修祠堂更舍得砸钱奖励后辈光宗耀祖。
黄亦陈背后,站着整个黄氏宗族的期待,但更深处的答案藏在她家的书桌前。
父亲是中学教师,从小带她读诗练字,却不逼她刷题,书房永远开放,书架就是她的游乐园。母亲默默扛起家务,让她心无旁骛。
当别家孩子疯玩时,她已读完《红楼梦》,还迷上灯谜,甚至带着养正中学战队杀进央视《中国谜语大会》捧回冠军奖杯。猜谜练出的思维韧性,反哺了考场上的冷静。
百万奖金到账时,质疑声也来了,“炒作状元”“读书为钱”的帽子甩过来。黄亦陈却清醒得很,她拿钱给家里换了旧家电,剩下的存进银行,那是她北大四年探索学术的底气。
果然,未名湖畔的她依旧低调,啃文献、参战诗词大会夺冠,把文科学霸的人生活成散文诗。而当初重奖她的企业和政府,也借势打响品牌知名度,恒安集团的名字从此和“状元”绑在一起。
争议背后,站着更多“黄亦陈”。几乎同一时间,江西状元金淼因贫困家庭背景获33万捐助,终于能安心踏进清华;广西民办学校给清华新生颁发百万现金,堆成小山的钞票照片全网刷屏。
企业明说:“做慈善也是做品牌。”地方教育局更坦白,怕好学生被大城市名校“掐尖”,只能砸钱留人。
可当寒门学子靠分数逆天改命时,谁忍心指责?一位网友说得实在:“富二代30万买个包,寒门学霸30万扛起全家,值!”
但硬币总有反面,2025年广西某民办校再现百万现金颁奖礼,钞票堆成山的照片刺得人眼疼。教育部早禁止炒作状元,学校却顶风作案。
钱从哪来?家长嘀咕:“是不是从我们交的学费里抠的?”更怕的是孩子被带偏,如果名校录取书=百万支票,那些埋头苦读却差几分的孩子,会不会觉得努力一文不值?
教育学者敲响警钟,重奖一个状元,不如把这钱撒进操场、实验室,让更多孩子接住光。
黄亦陈的百万故事过去七年,高考奖励却像滚雪球。从政府到企业,从祠堂到校友会,各方在“教育投资”的算盘上打得噼啪响。
但拨开金钱的喧嚣,真正撑起这个奇迹的,仍是那张堆满笔记的书桌,那对甘当垫脚石的双亲,那个把猜谜兴趣变成思维利剑的女孩。
知识的确能换“黄金屋”,可砌成这屋的第一块砖,名字叫“热爱”。
诺克
数学148靠的只是死磕基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