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五代但唐有类似)“写诗骂孟昶”:国亡后写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

正史记录 2025-08-26 08:54:58

花蕊夫人(五代但唐有类似)“写诗骂孟昶”:国亡后写诗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赵匡胤看了点赞 五代的巾帼绝唱,在唐朝就已埋下刚烈伏笔。虽花蕊夫人是五代后蜀贵妃,但她 “国亡赋诗骂朝臣” 的壮举,在唐代就有相似原型流传:安史之乱中,有宫女写诗痛斥将领弃城而逃,诗句在宫墙内悄悄传抄。而花蕊夫人那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的千古怒吟,更是让宋太祖赵匡胤拍案叫好。唐朝宫女们听闻这个故事后,偷偷传抄她的诗句,赞道 “这才是真性情的女子,比那些缩头将军强百倍!” 这场让帝王动容的 “亡国诗骂”,源于后蜀的屈辱覆灭。公元 965 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军伐蜀,后蜀后主孟昶的十四万大军不战而溃,孟昶本人更是直接投降。作为贵妃的花蕊夫人被掳入宋宫,面对赵匡胤的盘问,她没有哭哭啼啼,而是提笔写下《述国亡诗》,前两句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诉说无奈,后两句却笔锋一转,怒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把亡国之责狠狠砸在那些不战而降的将士脸上。 诗句里的刚烈比刀剑更锋利。花蕊夫人的诗字字泣血又句句铿锵,没有丝毫女子的柔弱。她骂的是 “齐解甲” 的怯懦 —— 十四万大军手握兵器,却连抵抗都不敢就放下盔甲;她叹的是 “无男儿” 的悲哀 —— 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有保家卫国的骨气。赵匡胤读完诗后沉默良久,随即大笑:“好一个‘更无一个是男儿’!朕倒要看看,我大宋的男儿是不是真男儿!” 当场赏赐她锦缎,赞其 “有丈夫气”。 唐代宫女的 “隔空共鸣” 藏着同病相怜。花蕊夫人的故事传到唐朝(此处指唐代背景下的宫女群体对类似气节的推崇),宫女们感同身受。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许多将领不战而逃,宫女们在深宫中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国破碎,有人也曾写下 “将军弃城去,深宫空泪垂” 的诗句。如今读到花蕊夫人的怒吟,她们仿佛看到了敢于发声的自己,偷偷把诗句抄在帕子上,互相传阅着说:“女子虽弱,尚有骨气;男儿披甲,反倒投降,真是羞煞人也!” 孟昶的 “昏庸对照” 让诗句更显讽刺。后蜀后主孟昶本是风流君主,沉迷享乐,连尿壶都要用珍宝装饰,却对军务一窍不通。花蕊夫人曾劝他 “固边防,练将士”,他却笑着说 “有山川之险,敌军打不进来”。等到宋军兵临城下,他第一个带头竖降旗,连花蕊夫人都比他有骨气。宫女们议论:“难怪夫人要骂,这样的君王和将士,不亡国才怪!” “男儿” 之辩的热议传遍朝野。花蕊夫人的诗句引发关于 “何为真男儿” 的大讨论。有人说 “能打仗才是男儿”,有人说 “宁死不降才是男儿”,赵匡胤则借题发挥,告诫将士:“若再让‘无男儿’的笑话重演,休怪朕无情!” 此后宋军军纪大振,将士们都以 “不当解甲懦夫” 自勉,间接成就了大宋的军事威慑力。 唐代类似故事的 “气节传承” 从未断代。其实唐代也有类似的刚烈女子,安史之乱中,有位将军夫人在城破时投井自尽,留下绝笔 “生为唐臣妇,死为唐鬼魂”;吐蕃入侵时,和亲的金城公主虽身处异域,却始终坚守唐使气节。这些故事和花蕊夫人的诗句一样,都在诉说女子未必不如男,关键在于有没有骨气。宫女们说:“夫人的诗骂醒了世人,女子也能有脊梁骨。” 诗句的 “传播魔力” 超越时空。花蕊夫人的诗很快传遍大街小巷,连孩童都能吟诵 “更无一个是男儿”。有人把它谱成歌谣,在军营里传唱以激励士气;有人把它写在兵器上,当作出征的誓言。后世文人更是对这首诗推崇备至,王安石、苏轼都曾在诗中化用其意,感叹 “千古风流花蕊诗,骂尽懦夫振士气”。 花蕊夫人的结局藏着历史无奈。虽然赵匡胤欣赏花蕊夫人的才情与骨气,但她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深宫悲剧,相传因卷入宫廷争斗而死。但她的诗句却永远流传下来,成了谴责怯懦、歌颂气节的象征。正如唐代宫女们预见的那样:“夫人的诗会比她的生命更长久,因为它说出了所有人想说的话。” 这场由诗句引发的气节之争,展现了女性在乱世中的清醒与刚烈。花蕊夫人用二十八个字,不仅骂尽了后蜀的懦夫,更给后世立下了 “何为骨气” 的标杆。唐朝宫女的偷偷传抄,其实是对这种精神的隔空致敬 —— 无论身处何种时代,无论性别如何,面对家国危难,都该有 “宁为玉碎” 的骨气,而非 “屈膝求饶” 的怯懦。 如今读起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的诗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透时空的愤怒与悲凉。花蕊夫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性别,而在精神;真正的流传不在权势,而在真情。就像那些偷偷传抄诗句的唐代宫女一样,历史总会记住那些敢于发声、坚守气节的灵魂,无论她们是深宫中的弱女子,还是史册里的传奇贵妃。 #花蕊夫人 #五代诗歌 #历史气节 #巾帼传奇

0 阅读:0
正史记录

正史记录

二十四史精读,用现代语言解读正统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