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俄乌双方等量交换了战俘,146名乌克兰军人和平民回到基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前赫尔松市长弗拉基米尔·米科拉延科。 监狱铁门哐当一声打开,刺眼的阳光砸在脸上,前赫尔松市长弗拉基米尔·米科拉延科眯起眼睛,已经记不清多久没看过自由的天空。 2022年俄军占领赫尔松,他因拒绝“合作”突然消失,此后音讯寥寥,谁都没想到,两年多后的今天,他竟能活着走回乌克兰领土。 8月24日,146名乌克兰军人与平民一次过回到基辅。 这不是普通的战俘交换,而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国际政治戏剧,除了米科拉延科,还有一批亚速营官兵、前线医护、甚至民间志愿者,清一色都是俄方曾经咬定“绝不释放”的“硬骨头”。 为什么莫斯科突然松口了? 观察近三个月俄乌之间的交换频率,能嗅到不寻常的气息,从五六月的零星几人到八月一次性146人,规模明显扩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乌方换回的被俘者中,绝大多数都属“高价值人物”,他们不见得军衔多高,却在舆论、政治或士气层面具有符号意义。 比如米科拉延科,他虽只是前市长,却是乌克兰抵抗精神的象征。 乌方从去年就开始多方营救,甚至惊动联合国人权事务专员办事处介入调查其下落,能把他捞回来,对泽连斯基政府来说不啻为一针强心剂。 而从俄方释放的结构来看,他们也换回了想要的人,不只是士兵,还有若干亲俄民间人士与军事人员,看得出,这是一次各取所需的等量交换,双方都在挑“对自己最有利的牌”出。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国际棋局正在微妙变化。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一改拜登时期对乌克兰的“敞开支持”,转而强调“谈判优于持久战”。 虽未削减军援,但他多次在社交媒体发声,暗示“双方应回到谈判桌”,压力现在来到了基辅这边,他们必须在战场或谈判中拿出更多筹码。 而俄乌双方都清楚,单纯靠战场决胜,短期内几无可能。 所以,“换俘”就成了少数能双赢的突破口,一方面,它能缓解国内“带孩子们回家”的压力,另一方面,它也是试探对方谈判诚意的一种方式。 央视国际在8月25日的报道中指出,这类交换往往由第三方居中协调,比如土耳其或沙特。 而本次谈判据说早在六月底就已启动,中间因个别人员身份问题一度卡住,最终仍顺利推进,可见哪怕在交战状态下,某些通道仍然畅通。 从更广的视角看,战俘交换向来是冲突中的“晴雨表”。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也出现过几次集中换俘,每次都在谈判僵局中撕开一道口子,人回来了,谈判的门也就没完全关上。 尤其现在特朗普政府不断释放“促谈”信号,俄乌双方或许都在为下一轮更大范围的协商做准备。 用一名欧安组织前代表的话说:“换俘往往是停火的前奏,虽然不绝对,但通常是这样。” 不过也别太乐观,战争打了这么久,结构性矛盾一个都没解决,克里米亚归属、乌东四州地位、北约东扩,这些根本性问题,绝不是换回战俘就能化解的。 但人终究是最重要的,146个家庭能重新团聚,总归是黑暗战争中的一抹暖色,就像米科拉延科的妻子在接到电话后说的:“我终于敢重新相信未来了。” 国际政治常常冷硬而算计满满,但人的故事,永远最能戳中普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或许正因为这些微小却坚韧的人道微光,才让世界在战火蹂躏中仍存有一丝希望。 我们也期待更多生命获释,更多家庭重逢,哪怕离真正的和平,还有很长一段路。
中国迟迟无法入局,愤怒的普京一声令下,完全不把欧美30国放眼里。在乌克兰拒绝将我
【18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