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陈赓听说有个军工人才,因贪污几亿元被判死刑,就去找毛主席求情:“此人

趣史小研究 2025-08-26 16:59:01

1952年,陈赓听说有个军工人才,因贪污几亿元被判死刑,就去找毛主席求情:“此人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能否给他一个机会?” 1952年,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各行各业都铆足了劲儿搞建设。陈赓将军刚从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回来,肩上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哈军工”。这所学校在当时可是咱们国家军事科技的最高殿堂,重要性可想而知。 可万事开头难,最让陈赓将军头疼的就是人才短缺。那时不像现在,遍地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在军事科技这个领域,更是凤毛麟角。陈赓将军为了给学校招揽人才,那真是费尽了心思,放下了身段,四处奔走。他听说哪里有懂技术的专家、有学问的教授,就恨不得立刻跑到人家家门口去“堵人”。这种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动容。 就在陈赓将军为人才发愁的时候,他听说了一个挺让人震惊的消息:有个军工方面的人才,叫沈毅,因为贪污了几亿元被判了死刑。陈赓将军一听,却觉得心里咯噔一下。他赶紧多方打听,了解到这个沈毅是一位在弹道和兵器制造方面难得的专家,还曾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我军的兵工厂做出过贡献。 这下陈赓将军坐不住了。他心想,这样的人才要是就这么没了,对咱们国家刚起步的国防工业来说,那绝对是个巨大的损失。于是,陈赓将军亲自去找毛主席求情:“主席,这个人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能不能给他一个机会?” 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为了一个犯了严重错误的人才,竟然敢于向国家最高领导人开口求情。这不仅仅是对人才的惜才如命,更体现了一种超越个人恩怨、以国家大局为重的胸襟。 毛主席听了陈赓将军的汇报,也觉得此事事关重大。毕竟,新中国太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了。经过慎重考虑,毛主席最终同意了陈赓将军的请求,将沈毅的死刑改判为死缓,并允许他戴罪立功。 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陈赓将军的眼光没有错。沈毅被送到哈军工后,在保卫部门的监管下,一边接受改造,一边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翻译了大量的科技情报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当时哈军工弹道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本人也深受触动,努力工作,积极改造思想。最终,在1959年,沈毅被特赦,重获新生。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一些“哈军工”的老教授回忆起这段往事,依然会感慨万千。他们说,“陈赓院长是真心实意地尊重知识,爱护人才。” 这句话,份量千钧。 但是,仅仅把人才引进来就够了吗?当然不是。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就像陈赓将军对待沈毅那样,既要看到他的错误,也要看到他的价值,并且愿意给他一个改过自新、为国家做贡献的机会。 陈赓将军常说:“知识分子和你相交,不是看你的官位多大、地位多高,而是看你是否把他视为知己,真诚相待。所以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在哈军工,他从不以领导自居,而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授。他当一些从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因为家庭出身等原因受到质疑时,他会挺身而出,给予信任和支持。 周明鸂教授就曾回忆说,刚到哈尔滨的时候,心里还有些顾虑。结果,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满身雪花的陈赓将军竟然亲自敲开了他的房门,对他说:“我了解你,1947年回国,从你由上海滩奔向珞珈山,我就认定你的心跟咱们党和军队是一回事了。我们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翁了,咱们一起干吧!”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周明鸂教授的顾虑,让他下定决心扎根哈军工,为国家的国防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以诚待人、以心换心的态度,是陈赓将军能够凝聚人才的关键。在今天的社会,这种精神依然非常重要。如何真正理解知识分子的需求,如何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依然是我们不断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而且,陈赓将军不仅对知识分子好,他还很注意在老干部和知识分子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当时,哈军工有很多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干部,他们对一些知识分子可能存在一些偏见。陈赓将军就耐心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还特意安排京剧团来学校演出《将相和》,用戏曲故事来启发大家要团结协作。 他曾经对老干部们说:“你戴过八角帽,他戴过四角帽;我们既要承认两万五,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你是老资格,他在科学技术上奋斗了几十年,也是老资格。”这番话,让很多老干部意识到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和贡献,也促进了他们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团结。 陈赓将军还说:“要说社会关系复杂,谁有我复杂,关键在于你选择什么样的路,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 正是凭借着这种对知识分子的赤诚之心和高超的领导艺术,陈赓将军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将哈军工建设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军事技术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和高端人才,为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阅读:939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