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国庆,开国上将杨勇作为阅兵总指挥,在上台演讲前,军装上的扣子却脱落了,大家急的团团转。这时,一位身着中将军衔的老将,从口袋里拿出针线包:“我来帮你缝。” 黄火星1909年出生在河南一个普通家庭,幼年生活却一点也不普通。据说他是江西抚州人,因为家里穷得叮当响,被过继到景德镇一户姓黄的人家,改名叫黄火生。七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为了埋葬妻子,把他送给当地一家瓷器作坊的老板。 1926年,景德镇的工人运动火了起来,黄火星听说了革命的事儿,觉得这就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开始跑街串巷,组织工友们集会,喊着口号,举着粗布条幅,号召大家反抗压迫。1929年,他带头搞了“雄黄酒大罢工”,五万工人跟着他停工,弄得整个景德镇的瓷器作坊都停摆了。1930年,他又组织了“反春荒大罢工”,二十万人跟着上街,声势浩大。他站在人群前面,手里拿着竹竿指挥,保持秩序,忙得满头大汗。同年,红军第二次打进景德镇,他抓住机会加入了工会,组织了好几次万人罢工,晚上点着油灯写传单,宣传革命。到了10月,他正式加入红军,改名叫黄火星,意思是像火焰一样烧光敌人。他扔下刚成家的妻子和女儿,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去了赣东北根据地。 1931年,黄火星入了党,进了方志敏办的彭杨军政学校,穿着粗布军装,跟汪东兴、吴克华这些人一起训练。他在学校里学军事学政治,操场上练刺杀,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后来他参加了红军五次反“围剿”,在福建的山沟里指挥部队埋伏,挥着信号旗带队冲锋。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他被留下守闽西苏区,带着几百人在山里打游击。1940年一次突围战,他带着部队被几千日军围住,硬是杀出一条血路,还爬回去拿了重要文件。1941年皖南事变,他腿上中了弹,血流了一裤腿,硬撑着指挥,带着百来号人突围,还带回了三百块银元给部队当补给。 解放战争时,黄火星当了华东野战军七纵的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拿着驳壳枪冲在前面。1949年渡江战役,他站在船头指挥,子弹嗖嗖飞过,部队硬是冲上了对岸。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但授衔仪式上出了岔子,主持人把他的名字念成“黄火青”,没给他当场授衔。后来周恩来亲自给他补授,他接过军衔证书,小心翼翼地收好,脸上还是那副朴实的模样。 1959年10月1日,国庆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热闹非凡。59式坦克刚亮相,广场上军旗飘扬,士兵们站得笔直,准备接受检阅。杨勇上将是这次阅兵的总指挥,穿着崭新的军装,肩上的金星闪闪发亮,准备上台讲话。就在他整理衣服准备上台的时候,手一摸胸前,坏了,一颗铜扣子掉了,线头还挂在衣服上。周围的参谋和警卫一下就慌了,时间紧得要命,仪式马上开始,哪有空去找裁缝。有人赶紧翻包找备用扣子,有人跑去找后勤支援,帐篷里乱成一团,纸张翻得哗哗响,还有人提议用别针先凑合着顶上。 就在这当口,黄火星中将走了进来。他穿着中将军装,肩章上两颗星在灯光下闪着光,手里拿着个绿色帆布针线包。他看了看乱哄哄的帐篷,目光落在杨勇敞开的军装上,啥也没多说,直接拉了把椅子坐下,从针线包里掏出针和一枚铜扣,熟练地穿好线就开始缝。他的手指因为多年打仗有些粗糙,但针线活干得利索,针尖在布料上穿来穿去,针脚密密实实。帐篷里的人都看愣了,没想到这位中将还随身带着针线包,干起活来这么麻利。缝完扣子,他用牙咬断线头,把衣服拍平,递给杨勇。杨勇抖了抖军装,扣子稳稳当当,他点点头,大步走向检阅台。黄火星收起针线包,站在一旁,脸上没啥表情,但那份沉稳让人安心。 阅兵仪式按时开始,杨勇登上天安门城楼,讲话掷地有声,广场上掌声阵阵。坦克隆隆驶过,空中战机呼啸而过,新中国的军威让所有人振奋。黄火星站在观礼台上,背着手,看着整齐的方阵和飘扬的军旗。他从景德镇的瓷器作坊走出来,扛过枪,打过仗,经历了无数生死,这场阅兵是他和战友们用血汗换来的成果。 1960年代,黄火星还在军队里干着要紧的活。他一直没改掉红军时期的习惯,穿着旧军装,背着帆布包,走访基层部队。一次,战士李德安得了重感冒,家里穷得没钱买药,他二话不说掏出四块大洋塞给战士,叮嘱好好治病。还有一次,参谋王培臣在训练中受了伤,他把手表摘下来送给对方,表带都磨旧了,还拿出十块大洋,拍拍肩膀让人安心养伤。 1971年,黄火星查出得了结肠癌,已经是晚期,住进了医院。病房里就一张木床和一台老收音机,他还坚持看报纸,关心部队的事儿。周恩来总理听说后,派人送了水果和药,交代医护人员好好照顾。他在病床上还是军人做派,换药时自己坐起来,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4月27日,他走了,享年62岁。临终前,他还握着医生的手,笑着说自己还能再干十年。追悼会上,战友们肃立默哀,军旗盖在他的棺木上。从瓷器作坊的童工到新中国中将,黄火星这一辈子,苦难多,贡献也大,他的故事让人敬佩。
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
【2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