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谁知,许剑霜回信却

墨舞风华姿 2025-08-26 19:58:56

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 谁知,许剑霜回信却说:“助兄北行! 刘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开县,出身农家,青年时投身军旅,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右眼因战伤致残,依然坚持战斗。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筹划泸州起义,试图联合地方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成都养伤期间,他结识杨闇公和吴玉章,坚定了革命信念。泸州起义中,他亲自指挥部队,攻克敌阵,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起义失败后,他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理论,1930年回国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参与长征,指挥多次关键战役。许剑霜,1895年出生于四川泸州,毕业于四川陆军讲武堂,1920年进入刘伯承麾下,因作战勇猛被提拔为营长。 1926年泸州起义期间,他率部冲锋,协助攻占城池,表现出色,得到刘伯承赏识,升任团长。他在起义军整训时,常与刘伯承交流,了解共产主义思想。起义失败后,他迫于生计重回川军,凭借能力晋升为川康边防军第16旅旅长,驻守大凉山要塞德昌。 1935年5月,红军长征进入四川大凉山,面临国民党重兵围堵,粮食弹药短缺,北上之路异常艰难。大凉山地形复杂,北连雅砻江,南接金沙江,川军在德昌、冕宁等地布下重兵,意图将红军困死。 刘伯承分析局势,决定利用与许剑霜的旧谊为红军争取生机。他亲笔写下“让个路!”的密信,交给侦察员张志远。张志远伪装成国民党士兵,潜入德昌,将信交给许剑霜副官。许剑霜接到信后,迅速回信“助兄北行!”。他以视察防务为名,调整兵力部署,将城东火炮移至城西,工兵连夜挖掘壕沟,制造防御假象。 刘文辉的密探前来调查,他以军务繁忙为由搪塞,派出一营士兵佯装追击红军,实则放慢速度。5月21日,红军顺利通过德昌东侧山道,未遇抵抗,成功突破川军防线。 红军通过德昌后,川军防线接连出现漏洞。冕宁守军突然撤退,西昌援军因调度失误延误,红军抓住机会北上,渡过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最终在甘肃会宁与陕北红军会师,完成长征。 许剑霜向刘文辉报告,称红军攻势太猛,己方难以阻挡,掩盖了协助红军的事实。刘文辉虽有怀疑,但因缺乏证据,未予追究。许剑霜继续在川军任职,抗战爆发后退出军界,回到泸州老家,过上隐居生活。刘伯承则继续领导红军,参与抗日战争,指挥129师在太行山开辟根据地,组织神头岭等战役,歼敌数万,1949年后成为新中国开国元帅。 这件大凉山往事,很多人可能没听过,但它确实是长征中一个关键节点。刘伯承和许剑霜的默契配合,靠的不只是旧谊,还有对局势的精准判断。红军长征能成功,离不开这种智慧和胆识。许剑霜的选择,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其实挺不容易,川军内部派系复杂,刘文辉管得又严,他得小心翼翼才能不露马脚。 红军这边,补给断了,地形又不熟,每一步都走得提心吊胆。这种背景下,刘伯承能想到用一封信打开局面,确实高明。张志远送信的过程也够惊险,稍微有点差池,红军可能就得硬拼,损失惨重。许剑霜调整部署,表面上滴水不漏,实际上给红军留了条活路,这份默契太难得。 长征这件事,很多人觉得是课本上的历史,离我们挺远,但细想其实很接地气。红军那时候没高科技装备,全靠人脑子和两条腿,硬是走出了奇迹。大凉山这事,讲的就是人跟人之间的信任和智慧。刘伯承不是随便写信,他知道许剑霜这人讲义气,有底线,哪怕分属不同阵营,也可能念旧情。许剑霜也没让人失望,回了“助兄北行!”四个字,干干脆脆。这件事放到现在看,也挺让人感慨,战争年代,阵营对立,但人性里有些东西是跨过界限的。 红军过了大凉山后,后面还有大渡河、夹金山,每次都是九死一生。渡大渡河的时候,船少得可怜,红军硬是用竹筏强渡,硬生生打开通道。夹金山更狠,海拔四千多米,战士们穿着破棉袄,啃着冻土豆,愣是翻过去了。 许剑霜这边,帮了红军后还得装没事人,继续在川军干下去,顶着刘文辉的怀疑,压力可想而知。他后来退出军界,估计也是厌倦了那种复杂环境,回家种地养鸡,图个清静。刘伯承就不一样了,一直干到新中国成立,成了开国元帅,功勋卓著。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