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17日的凌晨,寂静中的昆明军区大院响起几声枪声。军区政委谭甫仁身中三枪倒在血泊中,他的妻子王里岩则头部中弹。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怎么会遭此劫难呢?

消息很快传到北京,毛主席和周总理高度重视这一恶性事件。周总理马上派出北京医疗专家飞往昆明,对谭甫仁夫妇进行抢救。但二人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 这次暗杀事件如果被别有用心的外媒知道了,在国际社会上肯定会对新中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毛主席命令周总理严查此事。 经过一番调查,此次事件的真相渐渐浮出了水面。
谭甫仁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解放后谭甫仁被任命为云南军区总司令。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不仅在战场上杀敌勇猛,在管理岗位上的铁血手腕也十分了得。全国解放后,虽然没有了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但越是在和平年代,战士们的思想越容易出现滑坡。谭甫仁上任后针对此类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例如“划线站队”。“划线站队”是在解放军内部排查出参军前有犯罪前科的人员,以便能及时掌握这些人的思想动态,整治军纪军风。

在这次活动中,被揪出老底儿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难免对谭甫仁产生了强烈的怨恨。其中就有一个叫“王自正”的人。王自正本名叫“王志政”,曾在在河南老家成立“还乡会”,专门打击当地的革命力量,还残害过不少革命同志。他的手上沾有革命战士的鲜血。
国民党战败南逃后,王自正这些反动势力失去了靠山,便逃出家乡寻找活路。在出逃的路上,他遇到了南下的解放军,改名后参了军。 这次“划线站队”,王自正的黑料被人举报了,他的羁押证是由谭甫仁亲自签发的。他怕自己的事情彻底败露后,不会有好下场。想到此,他内心邪恶的种子开始萌芽,一系列的报复计划在他脑海中慢慢浮现出来。
这天晚上利用羁押所看守换班的空档,王自正偷偷爬墙跑了出去。他曾在保卫处工作过,对枪支弹药的存放相当熟悉。跑出后,他趁着夜色溜进保卫处,偷走了两把59式手枪和若干发子弹。随后王自正摸到军区32号院,这正是政委谭甫仁的家。他爬上二楼,通过窗户进入到卧室,看着床上侧身躺着一个人,他猫着腰迅速来到床前,掏出手枪对着床上的人开了两枪。得手的王自正身形一闪出了卧室。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床上被他打死的不是谭甫仁,而是他的妻子王里岩。

谭甫仁在楼下听到了枪响,便警觉地拍打警卫员的房门,随后就准备上楼查看情况。可是正巧碰见王自正蹑手蹑脚地准备下楼。已经杀红眼的王自正看到谭甫仁愣怔了一下,随即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中的枪,朝着谭甫仁连开三枪。“首战告捷”的王自正按照原路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回羁押所,把枪扔进了茅坑里。可是中国有句古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名13岁的孩子给调查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情报。事发当晚,他看见王自正出现在案发现场附近。就是这么一句话,帮助大家最终揪出了这个杀人狂魔。
为了不打草惊蛇,保卫处处长陈汉中借着给食堂制定餐谱的理由,把王自正约了出来。可让陈汉中想不到的是,他自己就是王自正第二个要报复的对象。在看到陈汉中的一刹那,王自正掏出另一把枪,朝着陈汉中疯狂开枪,陈汉中中弹受伤,埋伏在周围的保卫人员迅速反击。王自正预感大事不妙,举起枪朝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最终,这个心狠手辣的人死在了自己的枪下。凶手虽然死了,但是事情还没有完结。当晚军区大院里的警卫都去哪里了?

原来,谭甫仁身边一共有5位警卫,其中三人去拉练了。离他最近的警卫李洪亮在谭甫仁拍他房门的时候,正与大他三十几岁的保姆干苟且之事,怕丑事败露,所以没有及时开门。得到这个情况的周总理火冒三丈。颤抖着声音大声斥责:这是建国以来最糟糕的警卫员。一代名将在和平年代却最终殒命在身边反动人员手里,让人唏嘘不止。王自正的下场也充分说明了,与人民作对,与邪恶为伍,终将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