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打仗,才能知道谁是真将才。现在的俄军大军区司令,几乎都已经换了一遍。这里最引人瞩目的两个将星,分别是中部军区司令莫尔德维切夫和伞兵司令兼第聂伯集群司令特普林斯基。 战场从不会看履历说话。2025 年 5 月,普京一纸命令把 49 岁的莫尔德维切夫推上陆军总司令的位置。这可不是随便提拔,看看他的战绩就知道为啥是他。冲突刚爆发时,他还是第 8 近卫合成集团军的军长。 马里乌波尔那仗打得有多惨烈,懂行的都清楚。乌军躲在钢铁厂里负隅顽抗,是莫尔德维切夫硬生生啃下这块硬骨头,打出了教科书级别的围城战。 后来乌军反攻势头正猛,哈尔科夫方向的俄军防线被撕开大口子,他手下的部队却在第聂伯河左岸稳稳站住脚跟,没让对手前进一步。 这份成绩单让他在 47 岁就坐上中部军区司令的位置。接手顿涅茨克战线后,他没玩什么花活,就是稳扎稳打。阿瓦迪夫卡、谢利多沃这些硬茬子,都是他手下部队逐个拔掉的。 最新的进展是,乌军经营多年的红军村防线已经被他逼成了包围态势。这种步步为营的风格,在战线拉锯的东部战场格外管用。 比起南部战线的反复拉锯和北部边境的被动挨打,莫尔德维切夫负责的区域就像钉死的钉子,牢牢钉在关键位置上。 特普林斯基的风格则完全不同。这位出生在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的将领,早在车臣战争时就打出了名气。 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他带着部队突降格罗兹尼市中心。当时兵力明显处于劣势,他硬是靠着灵活战术跟武装分子周旋,守着阵地熬了好几天。 最后算账,打死 44 个敌人,自己这边才 5 人负伤,这战绩在巷战里简直是奇迹。这种敢打硬仗的作风,到了俄乌战场依然没变。___。 冲突初期俄军大兵压境基辅,特普林斯基指挥的伞兵部队简直玩得一手闪电战。部队像天降神兵一样迅速推进,很快就兵临基辅城下,把乌军吓得够呛。 后来他兼任第聂伯集群司令,把空降兵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顿涅茨克、赫尔松、扎波罗热这些地方,到处都有他手下伞兵突袭的身影。 当然他也栽过跟头,2023 年底第 104 近卫空降师在赫尔松克林基村吃了败仗,刚组建的部队缺乏经验,又没得到足够支援,损失着实不小。 但俄国防部的数据显示,整个空降部队已有超过 4.2 万人获授勋章,55 人成了联邦英雄,这背后离不开他的调教。 俄军这轮换将潮来得并不突然。看看战场代价就知道,古德科夫少将今年 7 月在库尔斯克指挥所遇袭阵亡,算上他,俄军已经损失 17 名将级军官。 现代战争早就不是从前的模样,卫星盯着一举一动,导弹能精准打到指挥部。高级将领往前线跑,风险比以前大得多。这种环境下能存活下来还持续晋升的,要么运气爆棚,要么真有过人之处。 莫尔德维切夫和特普林斯基能脱颖而出,正好代表了俄军两种生存逻辑。莫尔德维切夫靠着体系作战和稳固防线,在拉锯战中积累胜果。 特普林斯基则发挥伞兵机动性,用精准突袭创造战机。一个像厚重的盾牌,一个像锋利的尖刀。普京把这两人放在关键位置,显然不只是论功行赏那么简单。 现在乌军反攻乏力,俄军却在不断积蓄力量。莫尔德维切夫升任陆军总司令,手里掌握的资源更多了。特普林斯基的伞兵部队经过调整,战斗力也在恢复。 外界都在猜测,俄军可能在筹备新的大规模行动。毕竟战场上的表现最有说服力,总统令上的签名,从来不会发给纸上谈兵的将军。 这三年战争就像块试金石。那些靠资历混上来的将领,早就被战场无情淘汰。能留下来被委以重任的,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真本事。莫尔德维切夫和特普林斯基的崛起,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战场上的胜利,才是晋升最快的通行证。 俄军这波换将,换出来的不仅是新面孔,更是能适应现代战争的新打法。未来战场走势如何,这两颗将星的表现,恐怕会起到关键作用。
三款已经露面的新一代坦克,俄罗斯的T14、德国的豹2A-Rc3型、中国的15式改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