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新加坡人都不自己做饭,好多房子甚至连厨房都没有。那新加坡人吃什么呢?每顿都去饭店吗?
其实在新加坡,人们吃饭常去的地方叫“食阁”,当地人都笑称它是“国家食堂”。在组屋区,几乎每栋楼楼下都有食阁,有点像咱们的大排档,不过要干净整齐多了。早上六点,食阁的灯就亮了,档口老板忙着蒸包子、煮咖啡,穿西装的上班族匆忙进来,买杯“kopi乌”(黑咖啡)配个咖椰吐司,五分钟就解决了早餐。中午更热闹,带孩子的妈妈、刚下班的工人、退休的老人都聚在一起,海南鸡饭、酿豆腐、炒粿条的香味混着空调风,飘满整个食阁。到了晚上,这里又成了家庭聚会的地方,阿姨们端着大盘的辣椒螃蟹和沙爹围坐一桌,孩子们拿着罐装汽水在桌间追跑,笑声比菜香还浓,没人觉得这是在外面吃饭。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食阁可不是随便就能开的。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大规模建组屋时,就把食阁当作“标配”写进了规划。建屋发展局规定,每个组屋区至少要有一个食阁,而且要在居民步行5分钟就能到的地方。更有意思的是,食阁档口的租金是受管控的,想入驻得通过严格筛选,不仅要卫生达标,卖的东西还不能重样。比如这条街有卖鸡饭的了,就不会再让另一家鸡饭档进来,这样居民就能一次吃到各种菜。环境局的人也常来,每季度都抽查,从后厨的油垢到食材的保质期,都检查得很仔细。去年的卫生报告显示,全岛食阁的合格率超过98%,比不少连锁餐厅还让人放心。
新加坡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搞食阁呢?去街上看看就知道了。新加坡面积就700多平方公里,组屋又多又密,很多家庭的房子只有五六十平米,根本没地方弄大厨房。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劳动力成本高,普通上班族一小时能挣20新元(约合人民币100元),要是每天花两小时买菜做饭,算下来比在食阁吃还贵。仔细算算就知道,让居民把做饭的时间省下来上班、搞创新,创造的价值可比一顿饭钱多多了。所以食阁的价格也很实惠,一份鱼香茄子饭3新元,加个鸡腿才5新元(约25元人民币),比自己买菜做饭划算。
现在全岛有120多个食阁,每天能接待200多万人次,相当于三分之一的新加坡人天天都去。有人说这是“懒人福利”,但在新加坡人眼里,食阁可不只是吃饭的地方,还是邻里聊天的好地方,也是刚毕业的年轻人能吃得起的“小食堂”。
要是你家楼下也有这样的食阁,每天下楼就能吃到热乎、干净又便宜的饭菜,你是会天天去,还是愿意自己系上围裙炒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