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公安机关发现,有个日本人,经常在天安门前“画画”,觉得他有些奇怪,一调查,竟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这人想炮击天安门!” 1950年10月1日,那可是咱们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大日子,全国人民都憋着一股劲儿,要在天安门举行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活动。这帮人就想在这天,当着全世界的面,把我们的新生希望给炸碎。 这个叫山口隆一的家伙,可不是什么普通画家。他曾是侵华日军的军官,是个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分子,日本投降了他也不甘心。他潜伏在北京,集结了一帮同样顽固的日本浪人和一些被我党镇压了心怀不满的前国民党特务,组建了一个所谓的“国际行动委员会”。 他们的计划堪称“周密”。武器从哪来?他们居然真的搞到了一门6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这玩意儿在当时可不是玩具,威力巨大。炮藏在哪?就藏在东单附近一个叫“甘雨胡同”的地方,一个意大利籍商人开的“统一商行”里。他们把炮拆成零件,分批藏好,就等着国庆节前组装起来。 发射地点选在哪?山口隆一经过反复“写生”和测量,把炮击阵地选在了金水桥南面的人群里。他们算好了,到时候广场上人山人海,一片欢腾,谁会注意到人群里有几个鬼鬼祟祟的家伙在组装大炮呢?一旦炮弹打出去,目标直指天安门城楼,后果不堪设想。 这事儿当时是谁负责的呢?咱们的第一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大将。罗部长一看案情报告,就知道这事儿非同小可。他立刻下令,成立专案组,秘密侦查,要求“必须在国庆节前,将所有案犯一网打尽,确保庆祝大典万无一失”。 咱们的公安干警也是真给力,顺藤摸瓜,很快就摸清了这个团伙的全部网络和计划。就在国庆节前几天,9月28日凌晨,专案组雷霆出击,把山口隆一和其他几十个中外案犯,连锅端了。那门准备行凶的迫击炮,还有炮弹、手枪,都被当场缴获。 这个案子,后来被称为“炮击天安门案”,是咱们新中国成立后破获的第一起国际间谍大案。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惊心动魄。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75年前咱们国家初立时的风雨飘摇,也照出了我们先輩们那钢铁般的意志和智慧。 75年过去了,天安门广场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每天这里都游人如织,国泰民安。我们还会面临像“炮击天安门”这样赤裸裸的、用大炮说话的威胁吗?大概率不会了。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 恰恰相反。斗争,只是换了个战场。 当年的山口隆一,用的是画板和铅笔,搞的是物理测绘。现在的“山口隆一”们,用的是键盘和代码。他们不再需要亲自跑到天安门前去测量,只需要通过网络攻击,就能试图窃取我们核心部门的数据,瘫痪我们的基础设施。 去年,国家安全部门不是才通报了一起针对我们国家航空航天核心数据的网络攻击事件吗?对方的黑客组织,通过高度伪装的钓鱼邮件,潜伏了几个月,差点就摸到了我们下一代空间站的设计蓝图。这难道不比一门迫击炮更可怕吗?炮弹的射程是有限的,但网络攻击的触角,可以瞬间抵达任何一个角落。 当年的阴谋,是想在物理上制造混乱和恐慌。现在的阴谋,更多的是在精神上、在认知上给我们“埋雷”。 所以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复杂、更加隐蔽的战场。国家安全的概念,也早就不是只有国防和情报那么简单了。咱们现在提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一个特别接地气的概念。它告诉我们,国家安全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说回中日关系。75年前,山口隆一代表的是不肯接受失败的日本军国主义余孽。75年后的今天,中日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这并不代表就一帆风顺了。一些右翼势力依然在蠢蠢欲动,一些地缘政治的博弈,也让两国关系时常面临考验。 我们当然要以史为鉴,警惕那些不怀好意的企图。但我们更要做的,是办好自己的事。你强了,腰杆就硬,别人才不敢轻易动歪心思。
1950年,公安机关发现,有个日本人,经常在天安门前“画画”,觉得他有些奇怪,一
历史脑洞
2025-08-30 12:12:07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