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想见的人都去了北京,中国兵强马壮,西方陷入“血条焦虑”
普京和金正恩确定参加九三阅兵,这条消息在国际舆论场激起了层层涟漪。西方媒体突然发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而自己却逐渐滑向边缘。
中国影响力提升,全球目光聚焦北京
九三阅兵不单纯是纪念历史的活动,它已经成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测试仪。26国领导人确认出席,这个数字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嘉宾名单涵盖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和西方友好国家。东盟国家、中亚国家、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都在名单上。
普京和金正恩的出席尤其引人关注。这两位经常被西方孤立的国家领导人同时出现在北京,本身就传递出不容忽视的信号。
这次阅兵也有着多重意义。它既为抗日历史写下现代脚注,也在现实层面产生两种重要作用。
首先,它正在改变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思维与战术布局。中国展示的军事现代化成就,让西方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
其次,对比旧列强曾经的船坚炮利、如今的嘴炮外交,中国讲述了一个独特的崛起故事。中国不再满足于跟随西方模式,而是在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阅兵展示的不仅是军事硬实力,还有中国的文明自信。中国向世界证明,除了西方模式之外,依旧有别的方式可以实现国家强大。
西方陷入血条焦虑,霸权地位难维持
西方世界确实陷入了所谓的“血条焦虑”。他们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和“世界中心”地位已经进入残血状态。
欧洲的焦虑尤为明显。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欧洲大陆陷入群体性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源于美国新政府可能给跨大西洋关系带来的现实冲击,更折射出战略自主缺失下欧洲文明的深层认同危机。
欧洲面临多方面挑战。安全上,俄乌冲突延宕至今,欧洲既担心美国“抽身离场”,又害怕特朗普绕过欧盟与乌克兰直接与俄罗斯谈判和平方案。
经贸上,欧洲害怕美国的关税“大棒”。特朗普在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在经贸问题上“欧盟对美国非常不公平、非常差劲”,美国“得为此做点什么”。
而他们最恐惧的一点,是中国的发展道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全球南方国家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选项,一个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的发展模式。
这个模式不搞休克疗法,不搞全盘私有化,而是强调渐进改革与政府主导相结合。中国用四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两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这本身就有巨大的示范效应。
中国不输出模式,但展示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于:一个国家可以保持自身文化传统和政治独立的同时实现经济现代化。不需要全盘接受西方政治制度也能发展起来。
全球南方国家注意到了这种可能性。他们看到中国没有按照西方开出的药方发展,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八年近亿人口脱贫,基础设施建设世界领先,高科技领域迎头赶上。
中国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模式,更是一整套实践方案。从特区建设到产业政策,从五年规划到乡村振兴,这些都被打包成可供借鉴的发展工具箱。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道路提供了一个更加切合实际的选择。它允许各国根据自身国情探索发展路径,而不是被迫接受一刀切的西方模式。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全球南方国家对中国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不是要照搬中国模式,而是要从中汲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元素。这种务实态度正在重塑全球发展格局。
世界格局正在重塑。单极霸权时代渐行渐远,多极化世界已经到来。曾经由少数国家主宰他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