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观点认为,广州大学今年的规划建筑与土木工程组,录取的最低分数居然只有453分,惹得院士怒发声。其实这只是市场的选择而已,院士大佬又何必担忧。学的人少了,自然待遇就上去了,让市场调节就行。
院士说:我们要推动传统土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转型升级做好自己才能迎接挑战——可是许多人从土木专业毕业后,从事工程领域数字化应用的工作这么多年了,就连最基本的职称,国家都没有出相应的职称序列。
单位提岗又规定需要职称,请问,这些在院士口中“做好自己才能迎接挑战”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从事这个技术方向的几十万名技术工程师们就注定要为爱发电吗?
可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为爱发电能让他们像院士一样吃到时代红利吗?或者换句话说,推动传统土木转型的红利究竟去哪儿了呢?
赞同张雪峰老师说法,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是有背景有关系的,中国大部分都是普通百姓。谁读书不是为了以后能养活自己,理想应该有,但饿着肚子谁还会谈理想。现实是很残酷的.......
对此观点基本认同,不过这院士说的话也很中肯,行业本就具有周期性,而且院士也点出了土木未来新的发展方向,这和张雪峰不矛盾。
张雪峰解决的是今年此时此刻你该怎么填报,院士说的是专业的长期趋势。十多年后张雪峰再劝你来报土木也说不准。
广州大学最低录取分453引争议:院士发声,只因被张雪峰气到了?说到底,立场不同罢了,张雪峰是站在个人层面,院士则是站在国家层面。
对于国家来说,没人愿意学土木当然是不行的,但是干土木的辛苦,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许多人被迫转行,不过是最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几个名词,几个数字罢了。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