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已成为区域产业竞争的新焦点,各地都在积极卡位,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研发拓展与全产业链相比,西部地区的优势何在? 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正从全国统筹迈向区域深耕的新阶段,其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也是破解西部地区自然屏障制约、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路径。在政策势能和产业动能的双重加持下,西部地区的低空经济有望进一步拓展多元场景,实现差异化发展。而四川、重庆、陕西如何发力,是西部地区赢得低空经济卡位战,分到尽可能多市场蛋糕的关键。 西部地区发展低空经济的劣势与优势 针对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逐渐出现的同质化问题,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全面筑牢安全底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因地制宜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西部大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生态总体偏敏感脆弱,面临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有待协调的问题,发展低空经济对高质量推进西部大开发,深度融合生态与边境安全意义重大。 空域资源富集、地理环境多元是西部地区发展低空经济的特色优势,西部地区低空经济的典型场景包括高原物流、应急救援、低空文旅等,既面临空域管理、自然升级、硬件匹配等核心挑战,也带来了众多机遇。据预测,2030年西部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成为国家战略纵深的重要支撑。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资金投入、创新指数方面存在差距,各省市区的发展不均衡加剧了这一点。以城市角度而言,成都和重庆在主要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指数里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九,在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方面分别排名第三和第九,并以成渝地区合力初现集群效应。 但西部地区其他城市排名较低,导致整体的技术储备与金融赋能相对滞后,亟待通过针对低空经济领域的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增强科研机构力量、加大引导基金规模、推动eVTOL商业化运营等举措予以改善。特别是在以财政资源撬动市场资本方面,西部地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特殊场景拓展是西部地区发展低空经济的突破口之一,应急救援、农林作业等低空经济的常见场景,因西部地区的海拔较高、含氧量低、气流更趋复杂等地理、气候条件,对无人机、低空飞行器的技术指标、运用模式以及可靠性都提出新要求。 西部地区可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在无人机等产品研发与复杂、极端场景运用上取得相关技术突破,以灵活性、高效性在高原环境的物资配送、应急救援、生态监测等方面彰显技术赋能区域发展的实际效能。 目前处于建设中的四川首个低空冷链物流项目——马尔康市低空冷链(末端、支线和干线)物流试点项目即是该方面的积极探索,有望为高原地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无人机大规模商用提供样本,也为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提供助力。 川、渝、陕三大增长极,各有特色 当前,西部地区已形成以四川、陕西、重庆为核心增长极的低空经济产业格局,3省市的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 四川建有覆盖飞行器整机、机载系统、零部件、元器件及材料的全产业链,中大型无人机产业规模居全国领先水平。四川规划2027年前建成20个通用机场和100个垂直起降点,着力构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通用机场群,并配套低空信息平台与智能管控系统。目前,四川拥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四川造”低空经济产品和优质低空航线。以《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列出的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等数据来看,四川与广东、江苏、浙江、北京4省市同为低空经济省域第一梯队,可见其在该领域的强劲实力。 陕西同样建有涵盖研发设计、核心部件、整机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且集聚有全国25%的航空专业人才,2024年航空和无人机制造业产值近2000亿元。陕西的发展思路非常明确,西安偏重航空发动机研发、延安主打涡喷式航空发动机生产、宝鸡布局旋翼机及航空新材料,从而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细化特色优势。 重庆的优势更多在于应用场景的积极推进,打造低空物流“场景先行-能力配套-生态成型”模式。重庆提出2025年实现低空飞行“县县通达”、2027年“乡乡通”的目标,并以北斗技术为核心构建智能化空管系统。重庆以山区物流需求为导向,2024年已建成50个通航起降点,计划2027年累计达1500个,重点覆盖渝东北巫山、奉节等交通薄弱区域。 成都、重庆联合布局的“成渝双城低空经济走廊”,强调空域协同与产业链融合。两地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重庆侧重覆盖广度、成都聚焦技术深度”的差异化特征,跨区域联通性逐步提高。针对两地因产业规划侧重不同、进度不一的现况,两地正协力打通“成都研发-重庆制造-川渝共用”链条上的堵点难点,以更好发挥区域整体效能。 在川陕渝三大增长极的带动下,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等省区可根据本地资源情况与产业发展现况,明晰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分阶段发展目标,构建以低空运营服务为牵引,以测试领域创新发展为特色的协同发展模式。
西部地区低空经济想赢得卡位战,关键要看川、渝、陕?
数据读城
2025-09-01 10:25:5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