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人7个改不掉的坏习惯,几乎人人都有,快看看你有吗?

海雪看健康 2024-04-12 08:59:10

81岁的石大爷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这几天节假日,儿孙们都回来团聚,四代同堂好不热闹。

但看着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老人逐渐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再加上时不时身体上的小毛病,老人忍不住感叹:“没几年活了。”

石大爷的家人们注意到老人最近总是因为身体健康郁郁寡欢,纷纷建议老人去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疾病。

但石大爷却非常固执,他认为自己已经活了这么久,不想再去医院“折腾”。亲人只好宽慰他,让他不要太担心,他这是犯了大部分老人会犯的通病,更何况他已经很长寿了。

但老人的苦恼也引起了家人的思考:到底活到多大年纪,才算长寿?难道不是越长寿越好吗?

活到多少岁,才算是长寿?

根据我国《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寿命已从2020年的77.93岁,提升到2021年的78.2岁。这一增长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条件都在不断改善。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群众中能活到80岁的人数平均占同龄人30%,若是按北京常住人口2184万算,年龄超过80岁的老人达到69.9万。

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数据,但长寿并不只是和年龄相关,它更多地与个人身体情况、生活方式、心态等因素紧密相连。

联合国对于长寿地区的界定,即每百万人口中百岁老人的数量超过75位。而《健康长寿专家共识》一书则深化了我们对于长寿内涵的认识,提出了五个核心要素:高龄、自理、自主、自尊、自强。这些元素共同绘制了长寿的全新画卷,它不仅代表着岁月的积累,更彰显了生活的质量与尊严。

这种对长寿的全新诠释,提醒我们在追求长寿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生命的延续,更要注重生命的质量与内涵。能够自主独立地生活,拥有自我决策的能力,保持对自我价值的尊重,不断超越自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

中国老人7个改不掉的“通病”,你占了几个?

有质量的长寿需要以健康为基石。而多数老年人身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却可能会对健康和幸福方面造成重大影响。

1、不愿意看医生

很多老人都觉得感冒、发烧、腰骨痛等都是小病,不需要去看医生,认为看病不仅花钱而且费时间。这种想法往往容易让老年人错失最佳治疗机会,一拖再拖,导致病情加重,才到医院治疗,降低了治愈率。

2、饮食口味重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味觉有所减退,于是在烹饪时,老年人会更喜欢味道浓郁的食物。但长期高盐、高糖的饮食也会增加身体负担,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3、烟酒不离手

吸烟是中老人常见的习惯,尤其是一些老烟枪,随着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肺癌等风险。还有部分老年人认为适度饮酒养生,但事实是酒精同样会对肝脏、心脏等器官造成损伤,导致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发生。

4、不重视口腔卫生

随着年龄增长,口腔健康问题不断暴露。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容易导致口臭、龋齿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肠胃、脾肺等健康。

5、过度运动

对于老年人而言,适当运动的确对身体有很多好处,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但过度运动也会增加老人身体受损和患病风险。因此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

6、爱多管闲事

一些老人因为退休后空闲时间比较多,就喜欢把精力花费在管闲事上面。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随着烦心事越多,不仅会影响自己心情,也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7、生太多的气

长期处于气愤的情绪,也会对肝脏肾脏甚至肠胃造成影响,同时影响一天的生活状态。因此老年人应该学会宣泄情绪,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快。

一些调查研究表明,百岁老人健康长寿通常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基因优势:遗传基因在长寿方面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部分百岁老人可能携带了有利于长寿的基因,为他们的长寿奠定了基础。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方面,保持均衡的膳食结构,摄入丰富多样的蔬菜、水果以及全谷物等。适度参与运动,维持身体的活动能力和灵活性。

积极的心态:拥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挑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百岁老人的个体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以下特征并非是绝对的:

基因虽然是影响长寿的一个因素,但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长寿至关重要。不同人的生活习惯对其健康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方式。心态的作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如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等。

此外,可能影响长寿的其他因素还包括:

拥有健康和谐的社交关系,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自身的慢性疾病负担较低,身体机能相对较好。所处地区的环境质量优良,有利于身心健康。

总之,长寿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现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