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惜儿说文化 2023-03-10 10:33:00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纵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称号,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感受到,礼仪规范贯穿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风水等来自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经验,它们都以谚语、俗语和歇后语等代代相传,至于是否有科学依据,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生,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活得太清楚是最大的无知。人知足才会快乐,心单纯才会快乐。很多时候,学会笨拙一点,未必不是真正的福气!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道德经》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一个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笨拙。真正能言善辩的人,好像都有一张笨嘴。大智慧的人不炫耀自己,也不炫耀自己的锋芒。所以古往今来的人都一直在感慨,很难被迷惑!

苏轼为自己的孩子写了一首诗《洗儿》:“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苏东坡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愚蠢。乍一看,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其实里面充满了苏轼对子女的深情。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苏东坡的才华和聪明早已得到充分肯定。少年出蜀,考场得名。当春风如日中天时,它遭遇了一连串的滑铁卢。当时的宰相王安石不认同他的政见,受到弹压,得不到重用。还遭遇了乌台诗案,接连被贬。被打压是痛苦的,特别有才华的人不断被打压更是折磨。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被贬海南岛的苏轼,不得不感慨自己一辈子自作聪明的累。所以他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用那么聪明,幸福平安才是父母最大的牵挂。做一个没有灾难的普通人就好了,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聪明不一定是好事,笨拙也不一定是坏事。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就死于太过聪明,将上司的所有心思全部看穿还揭露出来,曹操又岂能容你?俗话说“看透不说透。”

《红楼梦》中的贾母是一个耳不聪、目不明的人。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不到50岁,贾母活了83岁。贾母在龟年是如何做到这样龟年鹤寿,洪福齐天的呢?

答案是装聋作哑,心态平和。作为贾府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下人又不能对她隐瞒什么,但贾母有自己的生活智慧,对许多事情视而不见。

儿孙自有儿孙福,管好自己的事,最后过上清静自在的生活。然而,一生精明强干的王熙凤却没有得到好下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争名夺利,勾心斗角,转眼间都是浮云。

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其实后半生,更多的是寻求心灵的平静和灵魂的安宁。有诗佛美誉的王维曾有诗云:晚岁颇好静,万事不关心。

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录了这样一条人生箴言: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所以,有时候,'拙''痴''聋''哑'恰是养生的好秘诀、人生的大智慧。

总结

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说出生活的道理。总之,每一个谚语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都有它在当时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所以很多说法并不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科学作为基础,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

0 阅读:34

惜儿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