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常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真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曼梅聊娱乐 2024-01-05 04:51:09
前言

自古以来,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即使是在战争中也会恪守一定的礼仪。其中“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一不成文的规定,成为了战争中的独特风景线。令人好奇的是,既然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双方为何还要遵守?如果打破这一规定,斩杀来使,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不斩来使”的由来

自古以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则因其历史渊源而被各国所遵循,这一规则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周礼,其中就包括保护外交大使的安全。

在春秋末期,宋国华元被派遣为使者,独自前往楚军营谈判,若两军停战,他愿意担任人质在敌国居住,后来这一做法逐渐演变为“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惯例。

在战国时期,虽然诸侯国相互征战,然而着重于礼仪而非互相残酷厮杀,这源于古人对于战争礼仪的重视和对人权的尊重。即便交恶之际,各国依然按照周礼的要求款待对方使臣,保证使者的安全。这种战争礼节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广泛遵守,并逐渐构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习惯。

以战国时期为例,不同诸侯国之间的通信和来使往返常常入歧途,两军作战时都力避直接伤害驻扎使节,避免危害到使节的性命危险。相互遵守这一规定的做法,降低了军队的紧张气氛,也保护了双方的使节安全。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则起源于周朝的周礼,经过春秋战国的实践和发展,最终成为了现代国际法的一部分。不论是古代的周礼,还是现代的国际法,它们都强调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人权的重要性,那么这双方的来使到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呢?

来使的重要作用

在古代战争中,使者的重要作用有若干方面,作为信息的传递者,使者具备非凡的口才和交际能力,能够将国家的政策、军事动向等准确传达给对方。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简单的言辞表达,更需要在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和政治语境中进行精准的转化。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因为一个疏忽或错误的信息传递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使者在谈判和协商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置身于复杂的双方关系中,需要具备高超的智谋和决策能力,来权衡利益和原则,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使者的建议和决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所以他们成为国家智囊团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因此除了信息的传递,使者还负责在不引发正面冲突的情况下影响对方的决策,并寻求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分歧。

另外,使者也需要负责达成协议,在协商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保护本国的利益的同时尊重对方的立场,力求让双方都满意。这需要使者具备高度的谈判技巧和交际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博弈中保持冷静,并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成功达成协议不仅考验使者个人能力,也体现了国家外交智慧的卓越。

使者的任务还涉及对敌国的侦察,他们需要在敌国内部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敌人的薄弱之处对于制定精准的战略、提高战争胜算至关重要。当然,这也是一个危险而艰巨的任务,使者需要在敌对环境中保持隐秘性,以免被对方发现。

在战局变化和士气方面使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自己“巧舌如簧”的谈话技巧,使者可以在战场上创造有利的条件,甚至在没有正面冲突的情况下影响敌军的士气。这意味着使者不同于传统的军事力量,他们携带的是言辞和理智,而非刀枪和盾牌。所以他们能够在战争中扮演与众不同的角色,影响战局发展。

使者在古代战争中的地位无可忽视,他们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具备着非凡的口才和交际能力;作为军事决策的智囊团,需要具备高超的智谋和决策能力。通过他们的努力,古代国家间的战争进程得以更加稳定和有效地进行。但若打仗时有一方不遵守这一不成文的规定,真斩了对方的来使会怎样呢?

杀来使的后果

斩杀使者这一行为既可以带来负面的后果,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积极的效果。在历史上,曾有多个事件使我们认识到,斩杀使者并非唯一的选择。

斩杀使者可能引发周遭国家的反感与不满,比如晋国在春秋末期内部矛盾激烈,智氏滥杀无辜,激起其他两家的恐惧,魏、赵、韩三方联合攻打智氏,导致其从强大一方变为弱势一方。同样,南宋时期花剌子模斩杀了成吉思汗的使者,在成吉思汗的报复下遭受严重破坏和灭亡。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斩杀使者反而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耿恭被匈奴围困在疏勒城时,匈奴派来的使者劝降。面对战士们开始动摇的情况,耿恭果断决定斩杀使者,从而阻止士兵动摇信念,让他们能够以命相搏,发挥出无限的潜力。正是这样的举动让匈奴畏惧,并为耿恭赢得援军的到来。

这些历史事件也显示了在战争中,斩杀使者并非绝对禁止的行为,它反映了将军们权衡各种因素,追求最大利益的实践。因此将军们通常更倾向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机会,而非无谓地牺牲士兵的生命。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士气,增强内部团结以及消除内部动摇和恐惧。

斩使立威的案例

回顾南宋末期钓鱼城之战,蒙古大军包围着这座战略要塞并试图说服宋军投降。然而宋军用鲜血和玉碎的代价明确表明他们不会妥协,他们将蒙古使者斩首,并将其头颅悬挂在城墙上以警示敌军。这一令敌军士气大振的举动逐渐侵蚀了蒙古人的信心,宋军最终成功将蒙古大汗蒙哥击毙。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事件表明,斩使立威可以激励自己的士气,削弱敌军信心,为战争争取有利条件。

东晋时期也发生了一场留下深刻印象的斩使立威事件,当时晋国派去郑国求和的使者被杀,这个事件引起了人们的非议,认为晋国不讲道理。经过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斩杀来使与耿恭将军20年抵抗匈奴的壮举联系在一起,向那些杀害使者的事情致以了敬意。这个斩使立威事件表明在危急时刻,残忍的举动表明对敌人的无所畏惧,进一步助长自己的民族纪律和士气。

在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帝国与花剌子模国的战争中,花剌子模国决定无故斩杀蒙古使者,使事态恶化,威胁到自己的存在。成吉思汗愤怒至极,带领庞大的军队直取花剌子模,最终,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被完全摧毁。这个案例是对滥用斩使立威手段的警醒,它的不当使用可以招致可怕的后果。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原则背后,是人类战争文明的进步和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尽管战争无法完全避免,但在战争过程中保持仁义和道德,遵循法理要求,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这一原则提醒我们,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和和平解决争端的重要性。

在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的世界环境中,我们需要铭记历史,珍视现实,承担起我们的责任。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影响未来的国际关系,改变世界地图上的线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遵循“不斩来使”的精神,还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和平共处之道。

0 阅读:8

曼梅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