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篮协计划在CBA全明星期间召开俱乐部会议,核心议题是推动各队自行归化外援,为国家队储备人才。然而,这一提议并未得到俱乐部的积极响应,主要源于运营成本和政策支持的双重压力。
知名篮球评论员付政浩指出,各俱乐部对归化提议并不热衷,原因有二。首先,归化球员不仅手续繁琐,费用高昂,还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这对于本就经营压力巨大的民营俱乐部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其次,篮协目前并未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这使得俱乐部缺乏动力。
篮协曾派员考察日本B联赛,发现其各队均拥有归化球员,并试图让CBA效仿。然而,CBA与日本B联赛的运营模式和经济环境存在显著差异,直接照搬可能适得其反。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和财政支持,CBA俱乐部难以效仿日本模式。
多位俱乐部高层私下表示,愿意通过归化球员为国家队培养人才,但希望篮协能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补贴。此外,民营俱乐部还担心归化制度的推行会推高运营成本,冲击现有的薪资体系,甚至导致“阴阳合同”泛滥。
在民营俱乐部犹豫不决之际,财力雄厚的国企俱乐部如上海久事和北京首钢可能率先尝试归化球员。一旦这些球队通过归化提升实力,其他俱乐部可能会跟进。
未来CBA归化政策的发展展望未来,CBA归化政策的实施仍需克服诸多挑战。篮协需尽快制定明确的政策框架和财政支持方案,以激发俱乐部的积极性。同时,俱乐部也需要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平衡成本与收益,确保归化政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