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阁(1895—1937)中国东北抗日义勇军中一位极具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著名将

史迹奇闻号 2025-09-13 19:50:53

王凤阁(1895—1937)中国东北抗日义勇军中一位极具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著名将领。他并非中国共产党党员,而是一位自发组织武装、誓死抗日的民族英雄。[祈祷][祈祷][祈祷] 王凤阁生于辽宁通化(今属吉林省通化市)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他自幼习武,身材高大,性格豪爽,富有正义感。早年曾在东北军汤玉麟部任过军官,但因不满军阀的腐败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毅然辞职回乡。 1932年,面对日寇铁蹄践踏家乡,王凤阁散尽家财,在家乡组建了“辽东民众义勇军”,自任司令。他迅速召集了数千名爱国志士,这支队伍因其战斗力强、纪律严明而声名鹊起,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在辽东地区的一支核心力量。 王凤阁部活跃于通化、临江、辑安(今集安)、柳河、金川等广大地区,屡次重创日伪军。其著名战役包括: · 1932年:两次围攻海龙县城、袭击沈吉铁路,破坏了日军的运输线。 · 1933年:率部攻占柳河县城,极大地鼓舞了南满地区的抗日士气。 他深知团结的重要性,曾与唐聚五领导的“辽宁民众自卫军”等其它抗日义勇军部队联合作战,并一度接受其改编为第19路军。他也积极与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的前身)协同作战,相互支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1933年后,由于日军的残酷“讨伐”和义勇军内部的分化,抗战形势急剧恶化。许多大规模义勇军队伍或溃散或退入关内,但王凤阁选择了坚守。他率领部队进入通化、辑安交界的老岭山区红土崖一带,依托密林建立根据地,继续坚持游击战争,与日军周旋长达四年之久,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1937年春,日军调动重兵,对王凤阁部进行了长时间的严密包围和封锁。战斗异常惨烈,部队弹尽粮绝。 1937年3月27日,在与日军的最后激战中,王凤阁身负重伤,与妻子张氏和年仅4岁的幼子“小金子”一同不幸被俘。 · 坚贞不屈:被捕后,日军将他押往通化县城,企图以高官厚禄诱降。但王凤阁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严词拒绝道:“我就是死了,也不能做亡国奴!” 王凤阁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事迹在当时就极大地激励了东北乃至全国的抗日斗志。毛泽东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也曾提到“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里的“爱国军队”指的就是包括王凤阁部在内的东北义勇军。 他“一家俱英,满门忠烈”的故事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精神象征。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王凤阁为革命烈士。在他的家乡通化市,建有王凤阁烈士的塑像和纪念碑,他的英雄事迹被收录进多家革命烈士纪念馆,供后人瞻仰纪念。 王凤阁将军从一名旧军官转变为坚定的抗日民族英雄,他毁家纾难,自发起兵,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孤军奋战,最后与家人一同为国捐躯。他的一生,是东北人民自发抗日斗争史上最悲壮、最光辉的篇章之一。 #分享城市新鲜事# #不忘先辈致敬先烈#

0 阅读:9

猜你喜欢

史迹奇闻号

史迹奇闻号

启航出发,探寻历史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