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宁首秀《开讲啦》,表现中规中矩,与撒贝宁舒冬还有一定差距

不羡江中仙贤 2025-03-24 10:43:38

作为央视综合频道最具生命力的青年公开课,《开讲啦》历经十余年发展,始终保持着知识传播与文化引领的双重使命。

这档节目不仅成为观察主持人业务能力的窗口,更在2025年迎来主持人阵容的第三次重大调整——继撒贝宁逐渐淡出、舒冬短暂接棒后,29岁的王嘉宁以全新面貌登上舞台,开启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

在最新一期聚焦敦煌舞教学体系创始人高金荣的节目中,王嘉宁展现出强烈的求稳意识。

面对91岁高龄的学术泰斗,她全程采用半蹲姿势进行访谈,这种身体语言的运用既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也折射出新任主持人的心理状态。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刻意降低身段的交流方式,在节目播出后引发两极评价:文化界人士赞赏其展现的谦卑姿态符合传统文化礼仪;而部分观众则认为过度谨慎的肢体语言削弱了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与节目需要的平等对话氛围产生微妙冲突。

相较于撒贝宁标志性的睿智幽默,王嘉宁在知识转化环节的短板尤为明显。

当高金荣教授讲述敦煌壁画中的"三道弯"舞姿时,撒贝宁过往擅长的跨学科类比与生活化解读未能重现,取而代之的是按部就班的流程推进。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临场反应速度,更反映出主持人对节目核心价值的理解深度——撒贝宁时代强调知识的"破壁"与"重构",而当前版本更侧重信息的准确传达。

在形象塑造方面,王嘉宁团队进行了大胆尝试。

摒弃标志性的利落职业装束,转而采用米色针织衫搭配休闲裤的造型,试图营造知性松弛的视觉效果。

这种转变与《典籍里的中国》中王嘉宁广受好评的古典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造型定位的摇摆性。

服饰风格的改变未能有效提升观众认同度,反而模糊了其原有的灵动特质,反映出新生代主持人在文化节目形象管理上的探索困境。

从职业发展轨迹观察,王嘉宁的央视之路呈现明显的抛物线特征。

2023年春晚的高光时刻后,其在《今日说法》《经典咏流传》等王牌节目的出镜率显著下降,这种资源调配既与央视主持人梯队建设策略相关,也暴露出多平台主持人的适应难题。

值得玩味的是,《开讲啦》的回归既是对其业务能力的重新检验,也暗示着频道管理层对新生力量的培养耐心——在龙洋、马凡舒等同期主持人相继站稳脚跟的背景下,这次机会的分量不言而喻。

与舒冬接棒时的平稳过渡相比,王嘉宁面临更复杂的竞争环境。

舒冬当年凭借《等着我》积累的观众缘快速融入,而王嘉宁需要克服的不仅是主持风格的转变,更要解决个人IP的重新定位问题。

其在访谈中表现出的严谨态度,虽保证了节目流程的完整性,却未能复现撒贝宁时代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即兴互动,这种差异本质上是两种主持哲学的碰撞——究竟是做知识的搬运工还是思想的催化剂。

从行业视角审视,这次主持更迭折射出央视新生代主持人的成长瓶颈。

当张舒越通过大型晚会积累经验,郭若天在新媒体赛道崭露头角时,王嘉宁的文化节目转型更具风险性。

节目组选择敦煌艺术作为其首秀主题颇具深意,既是对其文史素养的考验,也为重塑专业形象提供契机。

可惜在实际呈现中,对专业术语的谨慎处理取代了深入浅出的解析,暴露出学术积淀与转化能力的不足。

值得肯定的是,王嘉宁在细节把控上展现出新生代少有的老成。

面对高金荣长达半小时的专业讲解,其眼神交流与点头频率控制得当,既不过分殷勤也不显疏离,这种分寸感在青年主持人中尤为难得。

当教授演示反弹琵琶动作时,她适时调整站位创造最佳拍摄角度,显示出良好的镜头意识。

这些微观层面的专业素养,为其未来发展保留了充足的可能性。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开讲啦》的主持人更替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

撒贝宁时代建立的知识娱乐化表达范式正在经历解构,王嘉宁面临的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课题,更肩负着探索文化节目新形态的使命。

其首秀中规中矩的表现,恰似破茧成蝶前的必要蛰伏——当节目形式从电视端向全媒体转型,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必将迎来更深层次的变革。

这场静悄悄的主持人迭代,或许正在酝酿央视新一代意见领袖的诞生。

0 阅读:10
不羡江中仙贤

不羡江中仙贤

不羡江中仙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