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女星为跳楼妈妈发声: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抑郁

精读君 2023-06-08 09:34:05

01

最近,武汉某小学发生的一件令人心痛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

一名小学生,在校内被老师开车碾压,不幸身亡。

而这件事的后续,更是让人难过又气愤:孩子的妈妈杨女士,在孩子离开的第10天,绝望至极,从24楼一跃而下。

所有人都知道,杀死她的,除了丧子之痛,还有网络暴力。

孩子出事当天,杨女士从公司匆匆赶来,身上还穿着工装,脖子上还挂着工牌,脸上还化着妆,耳朵上还戴着耳钉……

就是这样一身打扮,加上掩盖不住的美貌,导致她被网暴了:“打扮这么好看,是想借儿子变现吧!”

还有人看到她在校门口维权的视频,质疑她情绪为什么如此克制,为什么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撒泼打滚,而是很温和理智地表达诉求。

由此,键盘侠们得出一个结论:她不太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死了她还如此体面从容。

这个世界何其荒唐?在喷子眼里,体面也成了一种原罪。

然而,无知的喷子又怎么会知道,这种“体面”的背后,藏着的,是巨大的悲怆。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到,人体的十种关键防御机制,其中有一种叫做“理智化”。

意思是说,有人在遭遇重创后,会表现得异常冷静和理智。

但这不是心大,也不是薄情,而是在极度痛苦之下,身体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启动的防御机制。

前两天,著名主持人李艾,就提到过自己亲历死亡的感受:

“父亲的追悼会上,我和我妈都没有哭。相比哭的快要晕过去的姑姑,我们俩冷静得像个局外人。妈妈是什么感受一直没敢问,我只记得我是懵的,虽然会回礼会回应,但似乎一直在梦里。

初中三年,别人问起父亲,我都说他在外地工作,知道的朋友也不会在我面前提起,直到高中有一天,大家在说自己的父母,一个同学说,李艾你爸肯定特别高吧,我不知为何回答说,我父亲去世了,但他确实不矮。

突然,巨大的悲伤涌上来,似乎冲开了心理某一块石头,然后像是麻木了许久的那个部分柔软了,也疼痛了……”

李艾的父亲刚刚去世时,她和杨女士一样,也是理智地和母亲回应着宾客,坚强地料理完后事,甚至在同学提起父亲时,她也只是悲伤了一会,又继续若无其事地上完了当天的课。

直到放学之后,她才任由眼泪淌过脸颊。

02

李艾不爱自己的父亲吗?当然不是。

她只是一直没有接受父亲的离去,只有回避这一切,她才有活下去的勇气,这种回避看似冷漠,其实是一种人在突发意外时的本能反应。

那时那刻,李艾的自我保护机制开启了。

所以在外人看来,她的表现理智又冷静,很容易被人误解为“不够悲伤”。

而这种“理智化”,其实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2008年汶川地震,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的12岁儿子被埋身亡。

他没有陷入无尽的悲伤,而是打起精神,投入灾后重建的工作,甚至鼓励大家:“只要肯干,就能从头再来。”

然而,5个月后,他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还有和他一样在地震中失去爱子的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也在董玉飞自杀后的6个月结束了生命。

他也曾用忙碌的工作麻痹自己,用坚强和乐观,掩盖内心的悲痛。

面临巨大的伤痛时,有的人会哭得撕心裂肺,而有的人却哭不出来。

能够哭出来的人,反而能好好地继续生活,哭不出来的,多是彻底被巨大的悲怆吞没了。

网友@小张姐姐就讲述了类似的故事:

我亲眼见过至亲骤然离世的友人,无论是在医院还是灵堂,甚至是几天后的追悼会,都是木然呆滞的。

倒是那些大哭大叫的人,追悼会后的宴席就能开开心心吃吃喝喝了。

我那个友人,是在一个多月后的某一天,走在大街上,大太阳底下,突然就嚎啕大哭起来……我一辈子都记得那哭声中的悲恸和绝望。

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说:一个人之所以患上抑郁症,往往不是因为过度悲伤,而恰恰是拒绝了悲伤。

面对生命的丧失,悲伤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每个人都具有自我疗愈的能力,如果我们在悲伤的情绪出来的时候,接受它、体验它,让自己充分地悲伤,大多数人都可以从这个过程中走出来。

心理咨询师吴在天说过,哀伤期的长短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大部分人的哀伤期会短于6个月。

而如果拒绝了哀伤,能量就无法流淌,悲伤郁结于心,久而久之,人就会抑郁。

也就是说,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往往是抑郁。

如果一个人走不出哀伤,或是哀伤期持续超过了6个月,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03

心理咨询师丛非从提到过一个词——正能量癌患者。

他说,每个人身边都有很多正能量患者,有的甚至到了癌期。

这些人常常会无意识地要求自己:

要开心。

要正能量。

不要影响氛围也不要影响别人的心情。

要坚强。

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添堵添乱。

要把自己好的一面给大家,藏起自己的不好。

要……

在他们眼里,开心、积极、阳光、坚强、正能量才是对的,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悲伤、消极、糟糕的形象和情绪,都应该尽量消除。

所以即便自己刚刚经历了悲伤,或是有了消极的情绪,他们也要想尽办法去开心、去体面、去坚强……

但其实,当他们真正在做这些的时候,并不是由衷地,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开心。

有一次,丛非从的一个朋友失恋了。

按照传统的思路,别人难过的时候,要哄人开心,所以他带朋友去看了部喜剧片《羞羞的铁拳》。

电影结束后,他笑得人仰马翻,朋友却说好难受。

他这才意识到,这不仅是一部搞笑片,更是一部关于背叛、欺骗、爱上别人的电影。

于是,他带朋友找了个安静的咖啡馆,借着灯光昏暗、音乐忧伤,做了一点疏导,朋友大哭了一场,这才感觉舒畅多了。

“人内心的悲伤,无法通过快乐来排解。

在有悲伤的时候,越是要求自己快乐,悲伤越是被堵住,感受就越是明显。

所以越是用快乐来填补悲伤,悲伤就会在快乐离开后强烈反弹。”

试想一下,在被恋人或朋友伤害之后,你通常会怎么做?

会假装不介意吗?会认为一个成熟、坚强的人不可以难过吗?

如果会,说明你很有可能在用某种方式回避悲伤的感觉。

而此时,你最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在一段安全的空间里,充分释放你的悲伤。

因为充分悲伤,才是告别过去不幸的必经之路。

当我们坦然接受悲惨的人生真相,心理能量才有可能获得释放,我们也才有可能腾出新的空间去承接未来的生活。

所以,请不要惧怕流露悲伤,表达悲伤,就是你变好的开始。

最后我想说,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对抗悲痛的心理机制也不同,所以遭受重创后,他们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状态。

那些失去孩子后没有崩溃大哭的父母,其实比任何人都悲伤。

我们最不应该的,就是因为他们的理智冷静,而忽视他们的难过,甚至为此攻击他们。

共勉。

4 阅读:469
评论列表
  • 2023-06-09 00:55

    [哭哭]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同样身为母亲,能体会到,很难过!

精读君

简介:精读概念,精进自我,终身学习,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