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各种型号的驳壳枪
驳壳枪在中国可以说大名鼎鼎,这款在原产地欧洲昙花一现的战斗手枪,在中国却是大放异彩。不但德国原产数量超过七成都输往中国,而且中国各大兵工厂乃至民间作坊都大量仿制,成为最火爆最受欢迎的手枪。而且在民间对驳壳枪有多达十多个俗称绰号,这些别名都各有来历。
驳壳枪是德国著名的武器厂商毛瑟兵工厂的费德勒兄弟设计,1895年12月取得专利,1896年开始定型量产,所以第一个正式型号是毛瑟C96军用手枪,这里C是“Construction”(建设、构造的意思)的首字母,96则表示生产年份1896年。
不过驳壳枪在德国以及欧洲受到冷落,没有被军方采纳作为制式手枪。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欧洲枪械的战术定位非常清楚,驳壳枪作为自卫手枪明显体积太大,不便携带;作为战斗手枪,威力稍显单薄,价格也比较高,而且有枪口严重上跳的致命缺陷。所以在本身已经装备相当数量自动武器的欧洲,自然属于上不上下不下的尴尬角色。
图2:驳壳枪在欧洲是个上不上下不下的尴尬角色
但是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1920年代西方针对中国军阀混战实施武器禁运,除了手枪,其他枪械都不允许出口到中国。而驳壳枪作为手枪就不在禁运之列。其次驳壳枪作为手枪,价格算是高的,但相比冲锋枪、机枪这些自动武器,就要便宜多了。而可以连发射击的驳壳枪将木质枪套接在握把上,就是一支小型冲锋枪。对于经济水平低下的中国来说,驳壳枪绝对是价廉物美的好东西。至于欧洲人始终无法解决的枪口上跳的问题,中国人手腕一翻,将驳壳枪横过来射击,用了这样一个简单而巧妙的办法,就轻松解决了。
因此,驳壳枪就在中国迅速走红,成为当时最火爆最受欢迎的手枪,无论是正规军,还是绿林好汉,甚至是看家护院的保镖,都是以得到一支驳壳枪为荣。很多军阀的护卫马弁,都是配驳壳枪。甚至还出现了清一色装备驳壳枪的手枪营、手枪旅,这在世界上都是很罕见的。
这样一来,驳壳枪的需求量都非常大,看到这一商机,不但德国毛瑟厂,连西班牙、捷克等欧洲国家也纷纷生产,在中国各大兵工厂都进行了仿制,甚至连一些设备简陋的小作坊也都有仿制。当然在众多厂家、作坊生产的驳壳枪中,德国毛瑟的原厂货是最受欢迎的。毛瑟厂后期生产的驳壳枪基本上都是出口到中国,为了标榜正宗,毛瑟厂后期的驳壳枪枪身上还特意刻上了“德国造”的中文字样。
图3:毛瑟公司后来特意在枪身上刻上了“德国造”的中文字样
毛瑟厂从1896年开始生产,到1939年停产,包括各种子型号在内,驳壳枪总产量达到了150万支,其中出口到中国就达到120万支,几乎占到总产量的80%.另外,各种仿制型的总产量也在100万支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出口中国或者中国仿制的。所以在中国,各种驳壳枪的总装备数量是在200万支以上,这是相当惊人的。
接着来说说驳壳枪的俗称和绰号。
第一个名字是“自来得”,这个名字来自中国向毛瑟厂的第一笔订单,1912年9月北洋政府陆军部通过德国礼和洋行向毛瑟厂购买200支驳壳枪,当时的合同是: “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 连有木匣手把, 每杆连子弹五百粒, 价计京公砝足银五十八两。 共计京公砝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 在天津码头交货。 关税在外。”
“自来得”手枪,这个名字怪怪的,可能是自动手枪的意思。不过要说明的是,早期的毛瑟C96手枪是半自动,也就是扣一下扳机就可以发射一颗子弹,而不需要每次击发都要拉动枪机完成子弹上膛。
驳壳枪的第一款全自动型,还不是毛瑟兵工厂生产的,是西班牙BH公司在1927年研制出来,之后各家枪械厂纷纷推出自己的连发全自动型。毛瑟原厂第一款全自动型是由奥地利人约瑟夫·尼科尔设计出来,量产型则要到1932年,是由著名的枪械设计师由卡尔威斯丁格设计的M712型,也称为“速射型毛瑟手枪”。所谓全自动,就是一扣扳机,就能把弹匣里的子弹全部射出去,而不需要扣一下扳机才打一枪,简单来说就是连发射击。全自动型出现之后,由于具备连发和单发切换功能,在枪身的左侧有个用来选择单发连发射击的转换装置,当拨向“N”时是单发射击模式;拨向“R”时,就是连发射击了。这样全自动型的驳壳枪就有了“快慢机”的绰号。
图4:具备连发和单发切换装置的“快慢机”
至于最著名的名字“驳壳枪”,这是来源于英语“Box”的音译,“Box”在英语里是盒子、匣子的意思,这是驳壳枪最显眼的特点,有一个硕大的木质枪套,这个枪套还可以接连在枪柄上,成为抵肩射击的枪托。也正因为这个形同木盒子的硕大木质枪套,所以民间也就有了“盒子炮”、“匣子枪”或“匣枪”的绰号。
图5:驳壳枪、盒子炮都来自硕大的木质枪套
图6:木质枪套连接在握把上,就可以作为枪托进行抵进射击
从“匣子枪”演变出来“镜面匣子”,也有简称为“大镜面”。顾名思义,就是枪身机匣两侧十分光滑平整,没有任何花纹图案,也没有任何文字标记,就像一面镜子,所以叫“镜面匣子”。这款子型号最初是意大利海军订制的,后来也出口到中国。这个子型号是半自动型,大圆环机锤,采用十发固定弹夹供弹。天津大沽造船所有仿制型。
这款子型号还有“金鸡圆眼大镜面”和“金鸡满槽大镜面”等俗称。所谓“金鸡”,是因为铜制扳机,颜色金黄,所以叫“金鸡”;至于“圆眼”则是大圆环状的机锤而得名。“满槽”指的是机匣侧面的形状,这款不像其他子型号在机匣两侧都开有减重槽,就像是被填满的水槽,所以被称为“满槽”。
图7:枪匣两侧光滑平整没有任何文字和图案的“镜面匣子”
图8:大镜面的大圆环状机锤
大镜面还有一款采用塑胶握把,俗称“胶把匣子”。不过,“胶把匣子”并不都是大镜面的,也有其他型号。“胶把匣子”很少见,物以稀为贵,所以当年就很稀罕,现在枪械收藏市场上,更是属于珍品了。
图9:采用塑胶握把的“胶把匣子”
这里就说到,镜面匣子并不都是大镜面,还有一种小镜面。这里的大小,并不是指镜面的大小,而是枪管长短。大镜面都是长枪管,小镜面则是短枪管。驳壳枪的枪管长度有好几种,通常将140毫米长的枪管作为标准长度,大镜面枪管基本上就是140毫米,而小镜面则是99毫米的短枪管。
小镜面还有个俗称叫“麻雀头”,这是因为小镜面不同于“圆眼”的大圆环状机锤,而是鸟头形机锤而得名。也有一些长枪管的大镜面也是采用“麻雀头”机锤。但这就不是毛瑟厂的原品了,因为德国毛瑟厂原产的长枪管大镜面,都是大圆环状机锤。所以“麻雀头”大镜面都是其他厂家的仿制型。
图10:小镜面采用“麻雀头”鸟头形机锤
小镜面匣子枪,就是99毫米短枪管型驳壳枪,还是比较常见的,警用型大都采用这种短枪管。这也是最受像武工队这样的便衣人员,以及执行秘密任务的人员所喜欢,因为枪管短容易携带,也不容易被发现。
另外,不少人将“大镜面匣子”和“大肚匣子”混为一谈,认为是同一款枪。大镜面指的是枪匣两侧光滑平整,并有任何图案和文字,这里的“大”是特指长枪管。而“大肚匣子”则是指大容量弹仓或弹匣。驳壳枪的标准弹仓容量是10发子弹,采用固定弹仓弹夹供弹或者十发弹匣供弹,作为半自动手枪,十发弹仓也够用了。除了十发弹仓,还有一些紧凑型的,采用五发或六发弹仓。全自动型出现后,十发弹仓就显得小了,所以二十发弹匣就应运而生了。所谓“大肚匣子”就是特指采用二十发弹匣的驳壳枪,从外形上看,二十发弹匣有一个明显外凸的弹匣插座,这个弹匣插座又恰好位于全枪中部,就像人的大肚子,所以“大肚匣子”很生动很形象。这种二十发弹匣的驳壳枪还有一个更直白的俗称——“二十响”。
图11:有着明显外凸的弹匣插座和二十发弹匣的“大肚匣子”
图12:采用二十发弹匣的“二十响”
图13:“二十响”大镜面匣子
当然,大镜面和“大肚匣子”是可以同时兼容的,那就是长枪管,两侧枪匣光滑,又采用二十发弹匣,这就可以叫“大镜面大肚匣子”。
讲到了弹匣,驳壳枪还有一种“插梭匣子”或者“插梭盒子”。中国北方习惯将弹夹称作梭子,“插梭”就是指从弹仓下方插拔的活动式弹匣。需要说明一点,“插梭匣子”并不是单指二十发弹匣,而是所有采用活动式弹匣的驳壳枪。和驳壳枪配套的活动式弹匣,有五发、六发、十发、二十发,甚至还有更夸张的四十发弹匣。而采用从弹仓上方用弹夹供弹的,就不是“插梭匣子”了。
图14:采用活动式弹匣的都可以称之为“插梭匣子”
图15:采用四十发弹匣的驳壳枪,长弹匣实在夸张
图16:固定弹仓采用弹夹供弹
匣子枪还有一种另类型号,就是俗称“马匣子”的卡宾型,卡宾枪就是短枪管的自动步枪,也叫“马枪”。所以“马匣子”就是采用固定或可拆卸枪托的卡宾型驳壳枪,枪管长度有好几种,不过都在260毫米以上,要比一般手枪都长,这是因为作为马枪或者卡宾枪使用,严格说起来都不能算是手枪了。“马匣子”这个名字算是很恰当的。骑兵比较多的北方部队,如西北军,就装备了不少“马匣子”。
图17:卡宾型“马匣子”
最后,来介绍一下根据驳壳枪不同的枪管长度和口径的俗称,首先是“长苗匣子”,这个名字显然是中国北方的说法,“长苗”自然是说长枪管,但究竟多长才叫“长苗”,也并没有定论。通常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枪管长度在132毫米以上,也就是最常见的140毫米枪管,都可以算是“长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超过140毫米的才能算“长苗”,这样话就只有西班牙制造的160毫米、180毫米枪管的驳壳枪才能叫“长苗”。而德国毛瑟原厂是没有这么长枪管的型号。老周比较倾向于“长苗”应该是枪管长度超过140毫米,140毫米枪管是最常见的主流,既然要强调“长”,自然应该是长于主流的长度。
图18:“长苗匣子”就是长枪管型,应该是枪管长度超过140毫米
接着就是“头把盒子”,这也是明显具有北方方言特点的俗称,这里的“头把”其实就是“头号”的意思,是相对于“二把盒子”和“三把盒子”而言的。
头把盒子是指9毫米口径的驳壳枪。毛瑟厂生产的第一种驳壳枪口径是7.63毫米,而且7.63毫米也是驳壳枪系列中最主流的口径。不过为了响应客户提升威力的需求,毛瑟兵工厂后来又推出了9毫米口径的驳壳枪。在中国民间就把口径更大的9毫米驳壳枪称为“头把盒子”。
由于9毫米驳壳枪和7.63毫米驳壳枪在外形上完全没有任何区别,在使用时很容易搞混,导致装错子弹。所以毛瑟厂就在9毫米后期型的握把上刻上一个阿拉伯数字“9”,最初这个“9”的字体比较小,而且和握把颜色一样,所以并不明显,还是容易被忽视。所以后来毛瑟公司就将“9”的字号放大,还涂上了鲜艳的红色。这样一来就很醒目了,这种握把上有着红色大字号9的9毫米驳壳枪,就被称为“大红九”。
图19:9毫米口径称为“头把盒子”,后期型更是因为握把上红色的字体9而被称为“大红九”
“头把盒子”之后自然就是“二把盒子”了,这是最主流的7.63毫米口径,“二把盒子”又有长八分与短八分两种,所谓长八分,就是枪管长度140毫米,而短八分则是指枪管长度132毫米的M1930早期型。这两款枪的枪管长度仅相差8毫米,如果不放在一起排列对比,是很难区分的。不过除了枪管长度,在外形上也是有差别的。短八分的M1930型早期型在枪机上减重槽,长八分的后期型是没有减重槽的。
图20:长八分(右)和短八分(左)只有并列放在一起才能区分
二把之后就是三把了,“三把盒子”也就是“三号盒子”,是指99毫米短枪管型的警用型。这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产物。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作为战败国,不能生产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于是毛瑟兵工厂只好将枪管长度缩短到99毫米,并宣称是作为警用枪械来生产的。这种短枪管型也大量出口到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朱德在南昌起义中使用的短枪管的“三把盒子”。
图21:“三号盒子”就是99毫米短枪管警用型
有二把、三把,但却没有四把、五把,不过却有“七钉盒子”,也叫“旁开门匣子”。这是指西班牙阿斯特拉公司生产的系列仿制型。这里说“七钉”是在枪身右侧有七颗销钉,故此得名。“旁开门匣子”是因为阿斯特拉生产的驳壳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枪身左侧面有一块活动的盖板,这块盖板可以打开,以方便进行分解,清洁保养零部件。
图22:“七钉盒子”是枪身右侧有七颗销钉的西班牙阿斯特拉公司仿制型
图23:正处在打开状态的枪身左侧面活动盖板
同样是仿制型,山西太原兵工厂仿制的一七式11.43毫米驳壳枪,则被称为“大眼盒子”。因为德国毛瑟原厂驳壳枪的口径只有7.63毫米,山西仿制型的口径达到11.43毫米,因此整枪的外形尺寸也就比7.63毫米口径驳壳枪明显放大,“大眼”就是这个意思。“大眼盒子”还有一个更土的俗称,叫“山药蛋盒子”,因为山西盛产山药蛋而得名,带有很浓的调侃之意。
图24:山西仿制的11.43毫米口径,俗称“大眼盒子”,枪身上有从右往左的“一七式”三个汉字
驳壳枪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俗称绰号,其实也都是民间对驳壳枪某个特点的体现。简单总结一下,最广为人知的驳壳枪和盒子炮都是突出驳壳枪最醒目最具特色的木质枪套;“快慢机”说的是可以连射单发切换的全自动型;“镜面匣子”是说枪匣两侧光滑平整;“大肚匣子”和“二十响”则是指弹仓容量二十发;“插梭匣子”是采用活动式弹匣;“马匣子”是卡宾型;“长苗匣子”是长枪管型,主要是枪管长度超过140毫米;“头把盒子”口径是9毫米,“大红9”则是9毫米后期型,握把上有红色的9;“二把盒子”是最主流的7.63毫米口径;“三把盒子”是指99毫米短枪管型的警用型;“七钉盒子”是枪身右侧有七颗销钉的西班牙阿斯特拉公司仿制型;“大眼盒子”是山西兵工厂生产的11.43毫米仿制型;等等……
从来没有一支手枪会有这么多的俗称绰号,可见驳壳枪在中国装备数量之多,子型号之多,这也说明了驳壳枪确实是中国最著名的手枪。
写得好
抗日神剧最佳武器,敌后武装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