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曾巩《局事帖》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7-01 22:29:00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曾巩《局事帖》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文学家曾巩书法作品。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抚州南丰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官员、文学家、史学家。

嘉祏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以文章著名于世,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50卷行世,《宋史》有传。《局事帖》的新藏家为华谊兄弟传媒王中军先生。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曾巩传世著作《元丰类稿》、《隆平集》。被后人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文学家曾巩《局事帖》赏析

北宋文学家曾巩《局事帖》 镜心 水墨纸本 29×38.2cm。字形修长,笔画劲挺,明显带有欧字及锺绍京小楷的格局与笔意。“妍美遒劲”“精劲严重”虽是对锺、张小楷的赞美,但用来衡量《局事帖》,其实也很恰当。

题识: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海诲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穷徼。日迷汨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难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实自贤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不宜。巩再拜。运勾奉议无党乡贤。二十七日。谨启。

此书法帖是迄今发现的一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传世墨迹,此贴字形修长、笔画劲挺,书风书貌与蔡襄相近。此贴弥足珍贵,笔画劲挺,字字千金。为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共124字,距今已有936年,曾被历史上多位名人收藏,并经徐邦达考证著录于《古书画过眼要录:津隋唐五代宋书法》。

在此帖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巩向好友彼露自己在仕途上的不顺,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这《局事帖》帖正是曾巩外放十二年迟迟不能归京时所写。写完后,曾巩便被调往京城。可叹的是在三年之后曾巩便怅然谢世。因为曾巩在写这封信时所用的字体风格字形修长、笔画劲挺,并带有欧字以及钟绍京小楷的格局和笔意,所以可以说这幅作品字字千金。

曾巩《局事帖》 历代收藏者

印文:曾巩再拜。鉴藏印:项元汴(1525-1590):项元汴印、墨林山人、项子京家珍藏、得密、项墨林鉴赏章、檇李项氏家宝玩。安歧(1683-1742):仪周鉴赏、翰墨林鉴定章。张珩(1915-1963):张珩私印。曾燠(1759-1830):盱江曾氏珍藏书画印。张文魁:涵卢鉴藏、张氏涵卢珍藏、张文魁。费念慈:(1855-1905):西蠡蕃定。王芑孙:(1755-1817):芑孙。何良俊(1506-1573):清森阁书画印。其它:源来、闻岳心赏、天泉阁、宫保、无恙。

根据古书画鉴定家尹光华的介绍,在900 多年中,《局事帖》被多位重要收藏家珍藏,包括何良俊、项元汴、安仪周、王芑孙、曾燠、费念慈、许源来、张珩、张文魁等。

收藏家朱绍良在《我读张葱玉》一文中提到,人们青睐北宋曾巩的书札,源于此幅作品曾由张葱玉收藏。据朱绍良透露,从作品的收藏印可见此幅作品确实源于鉴定泰斗张葱玉之手。后来,他因为赌博,将《局事帖》输给了收藏家谭敬,随后被带到美国。

钤盖在“二十七日谨启”上的一方印章,是“曾巩再拜”四字朱文方印,小篆,四字离开边框都有一定距离,是宋印的特点。用水印,淡而不匀,印色多的地方有晕化的现象,皆与元以后的油印不同。宋人书札钤印的确实不多,因为不常见,其钤印在日期上的习惯或说规律,也一直未被历来研究者发现并予以记载。原因是作为藏品,它们历代都分散在南北各藏家之手而秘不示人,大家无法把他们集中起来研究。如今,由于资料的公开,给了我们汇集研究的机会,才在偶然之间注意到宋札钤印位置这一少见而又特殊的习惯。

此帖中说:“跧处穷徼,日迷汩于吏职之冗”。又说:“去受代之期,虽云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那当然是在外任上所书。考曾氏曾通判越州(今逝江绍兴),后来又知福州,两处离汴京多很远,而且都近海边,都可以说是“穷徼”。据《乾隆福州志,卷三一,职官四》曾氏知福州在熙宁十月八日到任,——“以度知员外郎龙图阁知”。到次年(元丰元年)十二月,就由孙觉接任,可知本传中所谓“过阙,神宗召见,留判三班院”,就是在那一年,是没有满“受代之期”就去职的。因此我以为这封信该在通判越州任上所写。时间应在熙宁十年之前《绍兴府志》说他通判越州在元丰中,那是错误的)曾氏大约五十余岁。“运勾”当是“发运司管勾文字”的简称。无党不知何许人,待考。

在曾巩去世后不久,《局事帖》就在历代收藏名家手中流转。当此帖进入明朝时,就被收藏家项元汴、何良俊等人收藏,到了清朝时,又被书画鉴赏大家安岐收入囊中,后又几经曾燠、王芑孙等人之手,最后才落到了民国时期著名的鉴定家张珩家族手中。尽管这千年孤本,历经几个朝代众多名家的收藏,但纸墨仍旧如新,当进入20世纪后的今天更是名扬天下。

从曾巩《局事帖》书风的特点来看,众多书法大家都能发现曾巩的用笔取法颜真卿《多宝塔》和杨凝式的《韭花帖》。书风书貌更接近蔡襄的个性及书写风格。

北宋书法家曾巩《草书元丰类稿墨池记》赏析

北宋书法家曾巩《草书元丰类稿墨池记》

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曾巩家族祠堂遗址

曾巩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上,尤为突出。他积极参与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他散文内容广泛,义理精深,节奏舒缓,感情醇厚,气质内潜;主题明确,说理有条不紊;精于炼句,语言净洁,尤善用排比句、对偶句。《宋史·曾巩传》称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又称其文“纡除而不烦,简奥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宋史·曾巩传》还称他“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个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个兼顾弟妹于艰难之时的好兄长。

曾巩手墨历来难得一见,除《局事帖》外,宋元以后绝少见于诸录。原因是曾巩自卷入党争并因之外放,十多年中为求自保几乎不再与人通信,更不主动给京中旧友通信。返京后,直至去世,更专注于他的“顾问”之责,为整朝纲,除弊政出谋划策,仅在任中书舍人的一百多天之内,就书写有制诰、诏、策二百余首。

江苏抚州曾巩纪念馆

一心国事,私人通信自然无暇顾及。而其前半生因勤于治学,书札手墨也不会多,在文字狱炽烈的时候,一定又人为地被毁。无怪稍晚于他的朱熹,一生留心曾巩的文字:“五十年乃得见其遗墨。”如今,这历劫不磨、依旧墨光灿然的千年遗珍、人间孤本再度问世,能不为曾巩庆?为中国文化界庆乎?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1 阅读:248
香萱看文化

香萱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